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项目
高原寒土结“金菇” 黄河岸畔“好钱景”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时间:2025年09月26日    

秋日的化隆,瓜果飘香满畦陇,处处丰收景。

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的食用菌大棚里,热火朝天——整齐码放的菌棒上,一簇簇鲜嫩肥厚的香菇冒出头,工人们穿梭其间,手起菇落,不一会儿装满一筐。分拣、装箱、保鲜、储藏……工序环节紧紧相扣,新鲜的菌菇正等着发往上海、河北等地。

青藏高原特色菌产业异军突起(申维祖 摄)

青藏高原特色菌产业异军突起(申维祖 摄)

与园区相连的黄河,安澜静谧,如碧带般守护着这方圣土。

“以前去内地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家,现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村民马乙海牙一边麻利地采摘蘑菇,一边笑着算起“幸福账”。和他一样,采收时节,园区会吸纳周边30名农户务工,不仅确保了食用菌的新鲜度和供应量,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端上了“稳稳的饭碗”。

让群众实现“务工增收两不误”的,正是化隆县重点打造的“青藏高原特色菌产业科技示范园”。“我们这个园区占地665亩,集菌棒加工、种植、冷链仓储于一体,从今年2月开始种了8个棚。”园区负责人金梅算起收成充满自信。“平均每个棚一次能采摘香菇3400斤左右,一天收入在一万六千元上下!新鲜菌菇除了供本地,还能销到上海、河北。目前,销售供不应求。”金梅说。

这座总投资2.6亿元、主要栽培香菇、平菇、姬菇为主的示范园区,2023年开建以来,已建成71座大棚、116座大棚地基等“一期”建设任务,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现在正朝着建设无公害、无污染食用菌大棚200栋,以金针菇、羊肚菌、海鲜菇等为辅,以姬松茸、猴头菇及其他食用、药用菌类为补充的产业布局挺进。

致富路上有“菇”事(申维祖 摄)

致富路上有“菇”事(申维祖 摄)

能在高原寒土种出“致富菇”,靠的是化隆县因地制宜的“巧心思”。黄河沿化隆县境自西向东流过,流程达168公里。园区黄河段受阶梯水电站影响,水量充沛,河面宽,水流平稳。县域内分布有张汶高速、循隆高速,国道213线,交通便利。加之化隆县气候适宜,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平均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由于气候冷凉,水质优良,正好契合食用菌反季节种植的需求,高原菌“珍、稀、名、优”的特色愈加鲜明,让设施农业在高原上打出了差异化优势。为了让产业真正扎根,化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更是全程“保驾护航”,通过项目扶持、引进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园区拓展品种、提升产量,把“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

如今,园区不仅长出了鲜嫩的菌菇,更长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从一枚菌种到一条集研发、种植、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化隆县正把生态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绿色引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转越稳,带动更多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