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棚香菇的采摘季。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大棚,只见一排排食用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个大朵圆、长势喜人,小小的香菇撑起了乡村产业兴旺的“致富伞”。
清晨的阳光透过大棚的薄膜,洒在忙碌的工人们身上。五六名工人身着轻便的工作服,穿梭于大棚间,他们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香菇。这些香菇不仅个头饱满、色泽诱人,而且品质上乘,每一朵都承载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梦想。
“现在菇棚里每天都有新菇长出,看着这些香菇一天天长大,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基地负责人林发春一边忙碌着,一边介绍道。去年11月,他开始种植香菇,今年种植面积有2亩。目前,头茬香菇已经上市,采收了2万多斤,主要销往邻近的化隆县城区、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以及西宁市和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
“你看,这香菇圆鼓鼓,色泽艳、香味浓、菌盖厚、肉质韧,品质非常好。”摘下一个香菇,林发春介绍起了采摘要领,“左手拿起菌棒,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的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拧下。”
因为这一个个小小的香菇,寄托着村庄增收致富的希望,林发春特别用心。
据林发春介绍,目前已建成106个香菇大棚,从今年1月份出菇进入采摘季以来,每个大棚的香菇产量都十分可观。按一袋出2斤香菇算,预计每棚年产鲜菇可达4万余公斤。这样的产量和品质,让林发春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哇加滩村毗邻黄河,平均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为香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菇喜凉耐湿,而这里的气候恰好满足了它的生长需求。因此,这里的香菇不仅品质优良,而且菇柄厚实、菇形饱满,深受市场的欢迎。
“我们基地主要栽培的种类以香菇为主,今后将逐步形成以香菇、姬菇为主,以金针菇、羊肚菌、海鲜菇等为辅,以松茸、猴头菇及其他食用菌类为补充的产业布局。”林发春满怀期待地说。他相信,通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将能够进一步推动化隆县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韩法土买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受益者。自从家门口有了香菇基地,她就到香菇基地打零工,采摘、分拣香菇,然后烘干、装箱。这份工作不仅让她每月能挣到5000多块钱的收入,还让她能够照顾家里的活儿,实现了挣钱照顾家两不误。“香菇个头虽小,但在我们眼里是个宝。附近不少村民都靠它实现了增收呢。”韩法土买笑着说。
在哇加滩村,香菇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小小的香菇不仅撑起了乡村产业兴旺的“致富伞”,还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据林发春介绍,基地在采摘季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采摘和加工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解决了周边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
有了产业,有了人,希望的田野动能澎湃。
谈及下一步的规划,林发春信心满满。他表示,将进一步建设完善食用菌技术研发、产品保鲜加工、销售等产业环节,加快食用菌产业强镇建设步伐。同时,他还计划引进更多的食用菌品种和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化隆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