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海东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显身手
来源:    时间:2008年01月16日    

    近年来,海东地区着力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批既有职业技能,又有特色的“双强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

    海东地区是我省的农业人口大区。海东地委和行署把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构建和谐海东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认真组织实施“阳光工程”,举办科技培训班,使一大批农民成了既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又有一定职业技术技能的新型农民。自2003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8万多人,2万多人取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如化隆回族自治县培训的一大批拉面工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落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青海伊佳、雪舟三绒集团等民营企业为依托,培训出的机绣工、梳绒工等全部成为企业的骨干技术工人;乐都县大量培训电焊工、缝纫工及泥瓦工等,培训出的人员在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海东地区认真开展“科普之冬”、“三下乡”等活动,着力培养了一批当地有特色的实用人才队伍。全区举办骨干科技培才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出农村科技骨干人才2万余名,共确定3.4万户科技示范户,组建农民技术人才专业协会210个,民间科技服务组织300个。这些乡土人才在全区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作物产业带的建设中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使全区特色优势作物的推广种植,为农民带来了好收益。

    另外,通过“四培双带”活动的开展,着力培养了一批“双强”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目前,全区共确定“四培”对象1.73党名;其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的6944名;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的4546名,把党员、致富标兵培养成村干部的3560名,把村干部培养成农村小康建设带头人的2326名。在村“两委”班子中,有“双强型”村干部3455名,他们成了全区富民兴村的“领头雁”。(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孙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