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黄河岸边层林尽染,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河畔碧波荡漾,城区上空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这份“生态答卷”的背后,是化隆县2025年以来锚定“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目标,攻坚克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坚实足迹。
更直观的感受在人们的一呼一吸间,截至今年9月份,化隆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3%,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5年1月至9月,化隆县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较去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4.2%,这意味着群众呼吸到的空气更加清新。”化隆县生态环境局监测站工作人员指着数据向记者介绍,尽管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略有上升,但通过后续扬尘管控、植被修复等措施,已逐步实现稳控。
水质保护同样成果显著。在巴燕河入黄口监测断面,化隆县生态环境局监测人员正定期开展水样采集工作。“我们每月都会对省控、市控地表水断面进行监测,目前巴燕河入黄口、则塘入黄口两个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完全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求。”现场监测人员表示。更让群众安心的是,化隆县后沟水库及“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从源头守住了群众“大水缸”安全。土壤安全方面,通过全面排查,化隆县未发现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为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筑牢了安全屏障。
督察整改是检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试金石”。自2017年以来,化隆县共迎接中央、省、市级各类生态环保专项督察13次,累计收到反馈问题187条。面对这份“问题清单”,化隆县生态环境局成立专项整改小组,实行“一问题一方案一专班”,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人和具体措施,确保整改不走过场。截至目前,化隆县187条督察反馈问题中,182条已完成整改并销号,整改率达97.32%;省生态环境厅东部地区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交办的10项问题、省生态环境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致信反映的8条问题,也已分别完成9项和全部整改,剩余问题正按序时稳步推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一环,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前村里污水乱排,夏天又脏又臭,现在有些农村建了污水处理设施,以后污水有地方去了,环境肯定能变好。”化隆县居民马海峰说。
今年,化隆县针对农村污水治理现状,分类施策推进整改。截至2025年7月,80个行政村采用纳入城镇管网或集中式设施模式治理污水,108个行政村采用管控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2%;沿黄54个行政村中,26个已完成污水治理,剩余28个将结合村庄实际逐年申报项目推进。同时,为保障现有设施正常运行,化隆县生态环境局对2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及15座提升泵站开展运维服务;总投资1579.2万元的牙什尕镇4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计划10月底全部完工,届时将惠及周边2000余名群众。
此外,化隆县生态环境局还持续强化环境监管执法,2025年1月至9月,累计排查排污企业162家次、砂石矿企业5家,下达督办函33件、提醒函20件;受理的71件生态环境信访案件全部及时查处答复,查处率100%;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起,行政处罚24.625万元,启动生态环境赔偿案件2起,赔偿金额7.03万元。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反馈垃圾倾倒、污水横流等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治,形成“发现—反馈—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以前办环评手续要跑好几趟,现在不仅有‘绿色通道’,工作人员还上门指导,太方便了!”化隆县某民生项目负责人对该县生态环境局的服务赞不绝口。为助力重大项目落地和地方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化隆县生态环境局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对省道306官哈公路(官亭至巴燕段)整治工程等重大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环评手续办理中的难题;对基础设施、民生扶贫类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2025年1月至9月,化隆县生态环境局共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86件,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8件,出具环评预审意见6件,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