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华日旦:用坚守照亮高原褶皱里的路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10月13日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位于海拔2500至4450米的高原褶皱间。这里山势险峻,云雾常从谷底涌上来,缠裹住过往车轮。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辅警华日旦用坚守与付出,守护着群众的安宁与祥和。他虽话不多,却一开口就让人安心;个子不高,站在那儿,却透着让人信赖的力量,让人觉得踏实、亲切、靠得住。

在藏语里,“华日旦”意为“英雄之魂”,而他的故事,正藏在桩桩件件暖人心的小事里。

群众信赖的“自家人”

在雄先派出所,藏汉双语流利的华日旦是调解纠纷的一把好手。

曾有两户村民为草场边界要动手,他一句“两家孙子同班上学,打架不怕孩子笑话?”先浇灭火气,再掏手机用卫星地图划清边界,还提议用未还草料钱相抵,轻松化解矛盾。“老百姓吵架,吵的是口气”,这是他摸出的门道。

华日旦不是调解专家,但他懂人心,他告诉记者,老百姓吵架,吵的不是理,是口气。要先顺着气,再慢慢讲理,事就平了。

群众喜欢他,谁家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华日旦。老人忘带身份证办医保,他骑摩托车跑十几里送去;牧民手机没信号报不了警,他主动加微信,成了“移动报警点”;逢年过节,总有村民提着酥油、糌粑往所里送,非要塞给他,“你吃了,才算是我们自家人。”

“华日旦不是在‘做工作’,他是在‘处感情’。群众认他,是因为他把心掏出来了。”雄先派出所所长李加太说。

不仅如此,华日旦还总爱“折腾”,新点子比较多。刚入职时,他在化隆县公安局群科交警中队工作,发现很多农牧民司机不懂交通法规。于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段藏汉双语交通安全短视频。镜头里,他穿着警服,站在路口,用藏语讲“雨天路滑,别跟得太近;会车时,别抢那几秒——命比路长。”视频发到村社微信群,老乡们纷纷转发,更有群众留言:“这个小伙儿说话像拉家常,听着踏实。”

后来,群科交警中队推广“法治宣传进农村”,他便成了主讲人,把法律条文编成顺口溜,配上藏歌调子,在村头广场一唱,大人孩子都围过来听。“华日旦一来,普法宣传比放电影还热闹。”一名乡干部笑着说。

华日旦不是最能说的,但是是最愿意听的。走访时,他从不急着打断群众说话,而是坐在门槛上,听他们讲家里的难处、村里的矛盾、孩子的上学路。“听多了,就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华日旦说。

“笨功夫”里出“巧办法”

华日旦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是所里公认的“实干派”“点子王”。“干工作没有捷径,但可以有窍门。”华日旦说。

每逢冬季大雪,青沙山路段积雪结冰,车辆打滑被困是常事。当交警的三年,华日旦和同事们平均每年救援受困车辆300余辆。他总结出“三看三问”工作法:看车轮打滑痕迹,看驾驶员神色,看天气变化;问出发地,问目的地,问车上有没有老人孩子。一套下来,救援效率大大提高。

2022年3月,朵给山隧道一辆车发生事故,两人重伤。华日旦赶到现场,发现伤者躺在冰冷地面,立即脱下大衣垫在身下,防止失温。“人倒在地上,最怕冷。我们晚一秒,危险就多一分,温度有时比药还重要。”

在所里,华日旦主动承担最繁琐的台账整理、信息录入工作,别人嫌枯燥,他却说“数据是死的,但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多核对一遍,就少一个群众跑冤枉路。”

他还摸索出一套“人员动态管理法”,将辖区里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者分类建档,定期走访。谁家老人腿脚不便,他顺路带药;谁家孩子没人照看,他协调“村警”帮忙操心照顾。群众都说,“华日旦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2024年8月,一名男子操作收割机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头部流血,无法动弹。华日旦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配合医护人员展开救助。突然下起暴雨,他毫不犹豫脱下警服,为伤者遮雨。村警从车上拿来的毯子,他也拿来轻轻盖在伤者身上。

“别怕,急救车在路上了。”华日旦一直蹲在旁边安抚。

后来,伤者顾某康复出院,家属专程送来锦旗:“感谢你们,救了我们一家的顶梁柱。”

华日旦总说,“工作多想一步,群众就少受一分苦。”

他用手机建了不少微信群,把辖区各村的村警、村干部、村民都拉进来,实时发布天气预警、路况信息、防骗提示。哪个村下雪了,他第一时间提醒道路结冰;哪个老人手机丢了,他帮忙联系运营商挂失;哪个孩子高考报名,他提醒准备材料。

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

2025年9月16日凌晨,雄先乡东朋村香曲河滩突发山体滑坡。连日强降雨让山体含水量饱和,整面山坡如被巨斧劈开,土石横断河滩。

“快走!去东朋村!”华日旦第一个接警,第一个冲向警车。

抵达现场,碎石仍在滚落。他没有贸然前冲,而是退后几步,站上高岩观察,拍照上报,划定警戒区。他清楚,救人的前提是——自己不能成为被救的人。

当乡党委书记马成冲向滑坡体下方时,华日旦看见了头顶山体剥离的细纹。没有犹豫,他猛扑上去,一把将马书记拽回。

“轰隆——!”泥石如瀑倾泻,瞬间吞没原地。

“要不是华日旦那一把,我可能就……”事后,马成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放。

华日旦挠挠头,笑着说,“咱俩还得一起吃糌粑呢,哪能让你出事。”

他就是这样的人——危急时刻豁得出去,平常日子又藏得住。在安置点,他换上干衣服,打着手电一顶帐篷一顶帐篷地挨个走访。

“阿爷,插头用完记得拔”“阿娘,炉子通风要好”“孩子,别乱跑,叔叔在这儿……”一夜巡逻下来,他像一盏移动的灯,照进每一户受灾群众的心里。

华日旦不是没怕过。有同事问他,“那天你不害怕吗?”他沉默片刻,说:“怕。但你知道吗?我叔叔小时候带我放牧,遇到危险,他站在我前面。现在,我也得站在群众前面。”

他把童年牧场上学会的守护,带到了警营。

“山不说话,但它记得每一步脚印。我们走过的路,群众都看在眼里。” 华日旦不是英雄,但他做的事,件件都朝着“成为老百姓需要的样子”在走。

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雨季巡山、雪天保畅、调解纠纷、宣传普法、录入信息、协助办案,他样样都干得认真。“辅警也是警,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它。”华日旦在平凡中让人记挂,在群众口中赢得了最朴实的赞誉。

在化隆公安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有群众留言:“华日旦是我们村的‘编外村民’”“有华日旦在的地方,感觉派出所就在身边”。

华日旦,一个名字,一段故事,一束照进藏乡的光。

在祖国西部的群山深处,他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也守护着,那一句最朴素的承诺——“我在,平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