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任旭荣:脚下沾泥 心中有情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9月30日    

任旭荣在工作中。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畜牧兽医站的实验室内,任旭荣正俯身于实验台前进行血清学检测。那双因常年接触消毒液而略显粗糙的手,此刻正稳稳地操控着仪器。同一双手,在老乡的养殖场里又能轻巧地翻过围栏,毫不犹豫地走进牲畜中间。

从洁净明亮的实验室到气味扑鼻的养殖场,任旭荣就这样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间穿梭,让科技的光芒照进了养殖场的每个角落。

2004年,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任旭荣,背着行囊回到了家乡化隆县,成为化隆县雄先藏族乡兽医站的工作人员。

初出茅庐的任旭荣,将书本知识沉淀为脚下的泥土。他跟在老兽医身后,虚心求教;他俯下身来,仔细查看每一头病畜的症状。乡间兽医工作繁杂,从打疫苗、采样监测、无害化处理,到处理突发急症,无论白天黑夜,哪里有动物疫情发生,他第一个冲到一线开展调查和处置工作。

“化隆县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草山面积大、存栏量大是这里发展养殖的优势,但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且设施设备落后等短板卡住了发展的脖子。”任旭荣说,三年的基层工作,让他对现实困境有了切肤之感,摸清了基层养殖状况的真实脉搏,也成为他日后兽医生涯中的第一块基石。

2006年年底,因业务能力突出,任旭荣被调往化隆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担任兽医实验室主任。担负起全县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抗体监测,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每年完成各类样品的实验室监测8000余份。

岗位变了,但他深入一线的习惯从未改变。

在一次次深入基层中,任旭荣发现肉牛养殖作为农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养殖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销售渠道的局限,传统肉牛养殖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养殖户的收益普遍受到挤压。

为打破这一困境,任旭荣带领团队从品种改良、饲料配比、疫病防控到养殖环境管理,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化隆县巴燕镇庙尔沟村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个72户人家的小村庄,有34户以养牛为生,全村养殖规模达千头。然而,缺乏科学养殖知识的村民们曾一度陷入“盲目跟风”的困境。

“当初大家一窝蜂养西门塔尔牛,结果3万元买进的牛,最后只能几千元卖出,损失惨重。”一位养殖户回忆道。

“我们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在深入了解庙尔沟村的情况后,任旭荣带领团队从品种选育和饲草改良两个关键环节入手,指导养殖户用当地养殖的母牛品种与大通型牦牛通过杂交改良成更适应当地环境的犏牛品种,再与优质品种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成“福牛”,并手把手培训青贮饲料技术。如今,走进庙尔沟村,家家户户圈舍里都能见到健壮的“福牛”小牛犊,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以前养牛凭经验,现在靠科学。”庙尔沟村的养殖户感慨地说。在他的指导下,当地养殖户逐步实现了科学管理、规范防疫。

我们要把最新的技术送到养殖户手中。2023年年初,任旭荣带领化隆县科技特派员团队主推优质肉用牛羊改良育肥技术,在团队协同下打造的“福顺德福牛”品牌,通过养殖企业(户)紧密合作,以科技服务为引领,提供从育种、饲料、养殖环境安全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为肉牛养殖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1年,对任旭荣来说,是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年。

布病、结核病、包虫病……这些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任旭荣常年带领团队深入全县17个乡镇,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开展畜间布病的监测、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工作时,他不幸感染了“职业性布鲁氏菌病”。在于病魔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任旭荣始终不忘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把自己的病情抛之脑后,及时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

“说不难受是假的,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性质。”谈及染病的经历,任旭荣显得很平静,“全县那么多养殖户等着,我不能倒下。”

工作以来,任旭荣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参与完成实用新型专利6项。2008年至2019年,他连续获得化隆县农科局优秀个人称号;2011年获得共青团青海省委“青海省全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22年获青海省科技厅“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个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任旭荣常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不怕脏、不怕累,脚踏实地,才是成为一名合格兽医的入门课。”

常年奔波在一线,任旭荣裤脚总沾着泥点,身上也总带着一股属于兽医职业的特殊气味。然而,他的内心却一片坦荡,他将这份工作视作无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