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山水化隆:在诗意画卷中交出民生答卷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9月28日    

化隆县城一隅。

当晨曦为丹霞赤壁镀上金边,黄河以蜿蜒弧线缠绕大地,青稞麦田在微风中翻滚起金色浪涛,炊烟从河畔村落袅袅升起,与远处的梯田构成一幅兼具雄奇与温润的天然画卷。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这片曾被贴上“山大沟深”标签的土地,如今正以生态为底色、民生为核心,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将山水灵秀化作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

生态打底

让绿水青山成为民生底色

“以前卡力岗山光秃秃的,刮风时尘土飞扬,如今满山是绿,河水清得能看见石缝里的小鱼,夏天坐在河边乘凉很是舒服。”土生土长的化隆县群科镇居民马富贵蹲在黄河岸边,指尖划过清澈的河水感慨道。

生态蝶变的背后,是化隆县不曾松懈的环保攻坚“接力赛”。近年来,化隆县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及涉河建设项目督查检查,黄河化隆段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清澈的河水,宛如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流淌在化隆的土地上。今年1月至7月,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5%,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

如今,站在黄河观景台远眺,河水如碧绿丝带蜿蜒东去,偶尔有候鸟掠过水面——黄河化隆段出境断面水质已长期保持优良。

矿山整治现场则上演着“生态修复战”。汲取破坏生态教训后,化隆专项工作组对全县矿山砂石企业逐一“体检”,拆除违规设备,在裸露山体铺设植被毯、播撒耐旱种子,曾经的矿坑渐渐冒出新绿。

与此同时,化隆县城燃煤锅炉完成“煤改气”,建筑工地配备喷淋系统,雾炮车定时巡回作业,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幅提升。“现在洗的衣服晾在院子里,一天下来还是干干净净的。”化隆县巴燕镇居民李玉兰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切身感受。

每年春季,全县呈现一幅植绿的热闹景象。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乡村群众分工协作,在县城及周边种下大片树苗。各级林长定期巡林管护,林业部门严格检疫苗木与木材,确保绿化成果。

穿行乡间,昔日荒山已成“绿色屏障”,风吹树林的沙沙声响,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产业赋能

让经济活力滋养民生土壤

生态颜值的提升,催生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化隆县以产业转型为抓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中铺就富民之路。

田野间,小麦、青稞等农作物生机盎然,在风中勾勒出层次分明的丰收图景。畜禽养殖与冷水鱼养殖并行发展,“农渔双链”的格局已然成型,各类农产品销路不断拓宽。千佛缘产业园内,“寿光模式”温棚里的优良果蔬长势喜人;“统种共富”基地上,多个乡镇的农户抱团发展规模化种植,曾经的薄田沃土正源源不断地长出“金疙瘩”。

工业车间里,机器轰鸣奏响发展强音。欣昌碳化硅节能改造现场,工人正调试着新型设备,让传统产业换上“节能新装”;青稞饮料深加工车间内,流水线高速运转,将本地特产转化为畅销饮品。今年以来,化隆多个续建、新建工业项目同步推进,持续注入的投资让化隆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生,规上工业稳步增长,建筑业势头强劲,一批规下工业企业成功培育,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前行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领域更是亮点纷呈。今年“春节”“端午”假日期间的5场促消费活动点燃市场热情,1万人次参与以旧换新,500余万元补贴成功撬动5000余万元消费,让市井烟火愈发浓郁。化隆县响应“周末放松·去趟海东”号召,大河诗韵·河湟长歌”主题黄河诗会、化隆县2025年第九届杏花文化艺术周等40余场大型文艺活动接连上演,吸引193万人次游客慕名而来,实现旅游总花费4亿元,文旅融合的活力持续迸发。

而作为化隆名片的拉面产业,正经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蝶变。《化隆回族自治县促进拉面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让拉面店主们从“摸索经营”走向“依规发展”。第二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上,31个省区市的320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示精湛技能、交流切磋技艺。如今,拉面已成长为完整产业链,一碗面真正拉活了县域经济。

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为经济注入强心剂。今年上半年,化隆县86个项目完成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29.8%,群科新区污水处理、天然气输配等重点工程稳步落地。7次外出招商换来3.1亿元落地项目,“青洽会”上11.7亿元签约成果彰显发展吸引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98项事项跨省通办,“12345”热线98.7%的办结率回应群众诉求,优质营商环境成为化隆发展的“金名片”。

城乡蝶变

让宜居家园承载民生期盼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厕所也简陋;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新厕所干净,晚上还能去广场跳舞。”化隆县牙什尕镇村民李海莲的话,道尽了化隆城乡融合的生动变化。

“以前跑长途总怕没电抛锚,现在城区和乡镇都有充电站,补能比加油还方便。”作为国家级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化隆的充电网络让出行更便捷。

新区主干道洁净如洗,总投资1.31亿元的排水管网改造上半年进度达66%,汛期不再“看海”;全民健身中心加紧建设,年底即可开放。

乡村建设在提质中焕发活力。今年上半年,化隆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发力,2500户农牧民的危房被推倒重建,崭新的砖瓦房配上白色院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1107座卫生厕所建成使用,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让乡村空气里少了异味,21个和美乡村示范村个个都像“大花园”。交通网络也在加速织密,查夏公路通车让公交直达村头,官哈公路整治工程完成80%,交通更顺畅。

数字乡村建设让城乡“无缝衔接”。截至上半年,353个5G基站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19.1万条宽带接入农户家中,电商主播们在田间直播卖果蔬,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村干部通过“智慧乡村”平台处理村务,村民在家用手机就能缴纳水电费、查询补贴信息,数字化服务直抵民心。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的新生活更令人羡慕。今年上半年,群科新区安置点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学校、卫生院、超市一应俱全,1298户搬迁户中已有1191户顺利入住,入住率达91.8%。

民生提质

让幸福底色温暖千家万户

“孩子在学校能吃上营养午餐,每天有肉有菜有水果;我们看病能跨省报销,不用再抱着一堆票据‘跑断腿’,这样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巴燕镇居民韩玉梅的心声,是化隆民生工作的生动写照。从教育医疗到就业保障,化隆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清晨的化隆县牙什尕镇中心小学,新教学楼投用后课堂更显生动。午饭时间,食堂窗口排起长队,手抓羊肉、炒青菜搭配新鲜苹果的营养午餐热气腾腾,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日常,目前,该计划已覆盖化隆县25所学校、2.5万名学生。

与此同时,特教教师正背着教具赶往残疾少年家中,每周一次的“送教上门”从未间断,截至上半年,化隆县残疾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8.54%;控辍保学的老师们骑着摩托车走遍山水,劝回的12名学生也已融入课堂。而今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较上年提升2.83个百分点,更让不少学子圆了大学梦。

医疗服务的暖意同样在城乡流淌。今年上半年,“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化隆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功抢救23名患者,创伤中心效率提升40%,卒中中心即将投用。19.62万城乡居民参保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2.12%,跨省异地就医结算4.39万人次,基金支付4463万元,看病难题逐步缓解。

就业保障坚实有力。上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841人,292名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3%。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通过多元渠道就业,1875个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554万元交通补助减负农民工,城镇登记失业率2.46%。

社会保障不断夯实。上半年发放1.14亿元民生补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5个小区498户“登记难”问题解决,追回101万元违纪资金,挽回2092万元损失,群众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从生态改善到产业升级,从城乡蝶变到民生提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点变化都浸润着为民初心。当黄河的涛声奏响新的乐章,化隆正以更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山水之美与民生之乐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