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畔的良田孕育希望,山间村落的工坊涌动活力,海东“三农”发展的画卷正徐徐铺展。9月23日,海东市六县区的“三农”工作者,齐聚2025年青海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带着各自领域的“成绩单”,畅谈“三农”发展的新思路,共绘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这场市、县区联动的推介会,既是成果的“展示台”,也是经验的“交流窗”,全方位展现了海东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探索实践与蓬勃发展。
海东农牧业的丰收答卷
海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振霞从天赋神赐、河湟谷地的绿色根基,耕牧织梦、河湟谷地的生机图卷,金色种子、北繁高地的科技篇章,河湟印记、地标农产的风物诗篇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海东农牧业的发展成果。
天赋神赐部分,张振霞说,海东市平均海拔2125米,年平均日照时数31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45.4毫米,海拔落差大,气候类型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分布84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是天然的高原绿色硒产品生产基地,硒平均含量0.44mg/kg,孕育出农产品独一无二的“高原、绿色、富硒、有机”品质。
说到耕牧织梦板块,张振霞说,近年来,海东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特色农作物比重高达86%以上,形成了“川水特色产业、浅山旱作产业、脑山绿色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带。油菜、马铃薯、蔬菜、饲草料、青稞、生猪、肉牛肉羊、奶业、冷水鱼、高原制种十大特色产业在海东大地上蓬勃发展。冷凉蔬菜更是独具特色,全市种植的冷凉夏菜品种已达248种,高原菜薹、苦菊、豆苗、羽衣甘蓝、四季豆等广受粤港澳大湾区顾客青睐。
科技篇章的画面极具冲击力。目前,海东正在加速建设全国种业北繁高地,杂交油菜被国家认定为全国油菜“夏繁”基地,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区被国家认定为种业大县。海东的春油菜供种率占北方春油菜种植区的83%,弱冬性油菜吸引安徽、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份科研育种机构、知名企业在海东建立稳定的加代育种、制种基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供种达到3.33万公顷以上。马铃薯则以薯型大、产量高、退化慢的特点,在甘肃、云南、贵州等省占有份额不断扩大,推广面积达到466.67万公顷。
河湟印记方面,张振霞介绍,全市已培育省市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43家,家庭农牧场2117家,各类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达11500余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集体商标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申报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8个,有效认证绿色食品114个、有机产品20个。引进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并落成运营,建成青海农林牧交易中心,建成完善的冷链体系,冷库总容量15.4万吨,与淘宝、阿里巴巴、天猫、京东、“832”等电商平台精准对接,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赋能乡村振兴。
乐都:搬迁群众展笑颜
乐都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杨晓臻以“脱贫奔向新时代,振兴走向新征程”为主题,讲述了乐都区如何用“产业、就业、搬迁”三联动,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乐都区锚定“脱贫奔向新时代,振兴走向新征程”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引擎、稳岗就业为支撑、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为保障,在“三农”领域持续发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图景在高原大地徐徐铺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杨晓臻介绍,“十四五”以来,乐都区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5341.94万元,落地产业项目173项,覆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元领域。从2021年的17个项目起步,到2025年41个项目加速推进,如今2021至2024年的132个项目已全部完工,一个个产业项目如同“金钥匙”,打开了乡村致富门。
稳岗就业是民生之本。2021年以来,乐都区打出就业帮扶“组合拳”,让群众就业有门路、增收有底气。线上,100余场直播带岗、3137条用工信息精准推送,织密“云就业”服务网;线下,107场招聘会走进乡村,政策宣讲入户到家。针对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群众,通过定向输送、劳务协作,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1万余人次;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则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杨晓臻表示,“十三五”以来,乐都区投入22.2亿元,建成4个集中安置区、8个庄廓安置点,让8782户29526人告别偏远山区,住进新家。
如今的乐都区,产业有活力、就业有保障、搬迁群众有奔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乐都区正以坚实的步伐,书写着“农业让生活更美好,绿色让世界更健康”的崭新篇章。
平安:民生保障筑底线
平安区农业农村和科技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有兰分享了平安区是如何把“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成果,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幸福。
陈有兰说,平安区建立动态监测库,“一人一策”劝返疑似失学学生,五年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11.22%。中小学宽带全覆盖缩小数字鸿沟,1006.15万元资助金惠及2.14万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1594名农村娃吃上热乎饭。116名乡村教师通过“特岗计划”等补充到位,235名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万余人次培训让师资队伍更强劲。
基本医保参保率连续五年超98%,655.76万元资助金让2.73万名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医共体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645人次上级专家下沉坐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1.36%;936.3万元资金升级9个乡镇卫生院与89个村卫生室,35种大病集中救治335人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100%。1.05亿元医保报销惠及6.32万人次农村低收入者,三重保障织牢防返贫“健康网”。
67.8万元补助资金推动27户四类重点对象进行危房改造,“改造一户、安全一户”。“农户自查+镇村排查+县级巡查”机制高效运行,五年动态改造新增危房27户;4.56万户农村住房隐患排查整治,让群众住得安心。
2.17亿元打造52项农村供水工程,6.99万村民喝上放心水,自来水普及率从95%升至100%,供水保障率超95%。18个水源地划定保护范围,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定期巡检,集中供水水质100%达标;“基本水价+计量水价”机制让水费收缴率达98.33%,供水工程良性运转。
如今的平安区,从校园到医院,从安居房到饮水管网,民生保障的每一环都坚实有力,正以更足的底气、更暖的温度,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民和:产业协作启新程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王旭分享了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与民和县跨越千里的协作故事。
自2017年滨湖区与民和县结对以来,两地以“协作”为笔,以“共赢”为墨,在3.8亿元资金、137个项目的托举下,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民生改善、乡村蝶变的振兴画卷。
民和—滨湖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便是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王旭表示,67.3公顷的土地上,43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食品加工、中药材研发、纺织制造等产业在此集聚。禹王峡旅游公路蜿蜒山间,串起沿黄好风光;兴润乳制品厂的灌装设备飞速运转,让高原奶香飘向远方。更令人振奋的是,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落地,不仅能实现20亿元年产值,更让民和县的铝产业搭上“新质生产力”快车,从“初级加工”向“高端制造”跨越。
农特产品走出高原,需要“桥梁”也需要“舞台”。两地携手搭建的消费帮扶网络,让民和的牛羊肉、隆治苹果、马营陈醋有了“新销路”。从无锡农博会的展台,到滨湖机关食堂的餐桌,再到“青海农特产品江苏行”的推介会,23种特色产品成了长三角市场的“香饽饽”。电商培训更让农民变身“主播”,指尖轻点间,马铃薯、蜂蜜便通过“832平台”飞向全国,一年下来,增收的笑容绽放在不少农户脸上。
王旭介绍,“滨湖民和教育合作班”里,无锡教师带来的“线上教学”让课堂更生动;民和的老师赴滨湖培训,把先进理念带回河湟。医疗帮扶同样暖心,影像专家的“东影西行”填补了学科空白,“骨科发展共同体”的建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2023年积石山地震后,无锡的救援物资和222套快装板房更是跨越山海,为受灾群众筑起“温暖堡垒”。
如今的民和,工业园里机器轰鸣,乡村道路干净整洁,农牧民钱包越来越鼓。这场跨越千里的协作,早已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两地同心培育的“造血”引擎。未来,随着产业链协同深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强,滨湖与民和必将续写更多“双向奔赴”的故事,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高原上愈发多彩。
互助:沃土生金产业兴
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的田娅妮、史生妍向大家介绍了土乡儿女是如何以“五大振兴”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
田娅妮表示,互助县把“粮袋子”牢牢攥在手里,让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超14万吨;十万亩制繁种基地里,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良种茁壮成长,98%的良种使用率,为丰收筑牢根基。48个高原露地蔬菜基地、10个设施农业基地连成一片,1333.33公顷供港澳蔬菜基地的翠绿蔬菜,48小时就能从地头直达港澳市民餐桌。更令人欣喜的是,“土疙瘩”正变身“金宝贝”——油菜榨出醇香的高原菜籽油,马铃薯制成粉条,青稞酿成甘醇美酒,国家地标“八眉猪”化身飘香腊肉,一条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让农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田娅妮说,互助县悉心培育“田秀才”“土专家”,800余名新农人活跃在田间地头,1600名家政从业者走出乡村闯市场。
互助县将土族盘绣这门古老技艺融入丰收喜悦,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织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如此,土族民歌、轮子秋等文化元素走进旅游景区,让游客在欣赏高原风光的同时,感受浓郁的土族风情。如今,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115万人次,收入达5.75亿元,文化魅力正转化为发展动力。
生态是乡村的“底色”。互助县守好绿水青山,90%以上的秸秆被回收利用,84%的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滋养土地。好山好水种出好庄稼,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成为互助县的“金字招牌”,让“生态优”与“产业兴”相得益彰。
站在新起点,互助县的蓝图愈发清晰:未来几年,马铃薯加工率将提至65%,乡村旅游收入有望突破7亿元。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每一块田都丰收,每一户都富裕,让土乡的明天更美好。
化隆:品牌引领促振兴
“提到特色产业,化隆的拉面必须拥有姓名。”化隆回族自治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建国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化隆拉面的崛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敢闯敢试。上世纪80年代,化隆县农民韩录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办首家拉面馆,凭借地道口味打开市场。在“亲帮亲、邻帮邻”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化隆人走出大山,逐渐打响“化隆出品”的口碑。如今,化隆拉面店已遍布全国31个省份,年经营收入达135亿元,注册自主品牌75个,更孕育出“绿洲”“本穆”等知名连锁品牌,年产值超亿元的门店不在少数。
马建国表示,政府的精准扶持,为品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化隆县推出“政策组合拳”:开具“通关文牒”帮助务工人员办理营业执照、减免税费;在省外设立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搭建跨区域协作平台;开展“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累计培育396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员,带动9500名贫困人口脱贫,“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的模式获全国推广。同时,当地还建设拉面产业园、发展电商销售,推动拉面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型。
如今,这碗面的价值,早已超越餐饮本身。从脱贫攻坚到社会治理,化隆拉面发挥着多重作用:拉面收入占全县劳务总收入的7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催生了一批“拉面村”“小康村”;1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扎根省外,将11万拉面人纳入网格化管理,成为“平安化隆”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有马春虎、韩木海买等拉面人,采用收留走失青年、捐赠等善举,诠释民族团结的大爱,5000余名“最美拉面人”成为城市里的温暖风景。
如今,化隆拉面已完成向“青海拉面”的华丽蜕变。区域公用品牌LOGO融入牦牛、三江源头等青海元素,3.5万家门店遍及全国337个城市,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更走向68个国家。随着“中国拉面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品牌店布局,以及“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进高速”的“四进”举措落地,青海拉面正以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续写着“一碗面振兴一方经济”的新篇章。
循化:特色产业绘“丰”景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工作人员马文燕向大家介绍该县是如何以“精细治理”和“精准帮扶”为主线,让乡村振兴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循化的丰收,始于特色产业的深耕细作。2025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4万公顷,粮食、油料、蔬菜产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线辣椒种植面积达1666.67公顷,覆盖沿黄4个乡镇64个行政村,总产量3.45万吨,总产值突破2.415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里,578栋日光温室配备传感器与溯源系统,手机“管棚”10分钟完成昔日半天活;无人机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30至40倍,1133.33公顷核心示范区7天即可完成防治。特色养殖中,“黄河循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罗氏沼虾在高原实现规模化养殖,为农民带来每月3500元的增收。
马文燕介绍,产业发展的同时,循化县的乡村治理也走出特色路径。移风易俗持续深化,154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婚丧事宜新办简办累计为群众减负4.19亿元,彩礼清单变身教育账单,精神富足成为乡村新风尚;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覆盖全县,2200座农村户厕改造完成,卫生厕所普及率跃升至95%,35个清洁村庄成为宜居样板。此外,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42.6%和44.5%,秸秆、粪污综合利用率超84%,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定点帮扶为循化县的乡村振兴再添助力。马文燕说,东西部协作架起产销桥梁,70余种特色农产品在无锡实现“农超对接”;中再集团创新“1+1+N”帮扶模式,投入4000万元担保金撬动近8000万元拉面产业资金,带动1000名建档立卡户就业,形成“一年当跑堂、两年做面匠、三年成老板”的致富路径;循化县农商银行推出“两椒特色贷”,累计发放3046万元,9890户农户获得超14亿元授信,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特色产业。
如今的循化,火红辣椒映照着农民的幸福笑脸,科技赋能、治理有效、帮扶有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从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到家家户户的增收喜悦,循化县正以特色产业为笔,书写着高原乡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