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现代智慧农业园区,食用菌大棚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整齐码放的菌包上,一簇簇鲜嫩肥厚的蘑菇冒着头,工人穿梭其间,手起菇落间装满一个个筐子,分拣、装箱一气呵成。
食用菌大棚。
“以前去内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村民马乙海牙一边麻利地采摘蘑菇,一边笑着算起“幸福账”。采收时节,周边30名农户在这里务工,不仅确保了食用菌的新鲜度和供应量,也让农户在家门口就端上了“稳稳的饭碗”。
“园区占地44.3公顷,集菌棒加工、种植、冷链仓储于一体,从今年2月开始种了8个棚。”园区负责人金梅算起收成,语气里满是底气。“平均每个棚一次能出菇1700公斤,一天收入就有16000元。新鲜菌菇除了供本地,还能卖到上海、河北,销路根本不愁。”
工人采摘菌菇
在高原寒土上种出“致富菇”,靠的是化隆县因地制宜的“巧心思”。这里气候冷凉,正好契合食用菌反季节种植的需求,突出“珍、稀、名、优”的特色,让设施农业在高原上打出差异化优势。为让产业扎根,化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全程“保驾护航”,通过项目扶持、引进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园区拓展品种、提升产量,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如今,哇加滩的食用菌大棚里,不仅长出了鲜嫩的菌菇,更长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化隆县正把生态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绿色引擎”带动更多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