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周拉:对驻村岁月的深情告别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9月14日    

“村里的青稞已经收割了吧?全村440多口父老乡亲都还好吧……”看着窗外的树叶又要黄了,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司法局干部周拉又回想起在塔加藏族乡曹旦么村驻村的那720多个日夜。

卸任驻村第一书记,离开曹旦么村的两个月时间里,他时时牵挂着村里的一草一木,惦念着已经视作亲人的乡亲,想到离别时有那么多的话没有说出口,周拉提笔写下了下面这封信:

亲爱的各位父老乡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驻村两年的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离别之时,我心中百感交集,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今天抽空给大家写这封信,既是想说说咱们村这两年来的变化,也想掏掏心窝子,聊聊我心里对咱们村的牵挂和盼头。

想起和大家坐在一起拉家常的场景,我忽然意识到,这720多个日夜,是你们的笑脸暖了我的心,是村里的一草一木让我把“他乡”过成了“家乡”。感谢你们从最初的观望到最终的信任,敞开心扉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还记得2023年7月刚驻村时,我跟着村党支部书记挨家串户走访,不少大叔大婶拉着我的手说:“年轻人,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再红火点?”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也成了我工作的“定心丸”。

然而,正当我雄心勃勃准备施展拳脚时,一场地震灾害突如其来。地震发生后,作为驻村书记,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全村447人的安危,于是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员和全体党员,分头行动,挨家挨户核查灾情,召集村民到村委会广场避险,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工作,4名伤者被送往医院后得到及时救治,没有造成其他次生灾害,最大程度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温暖过冬,我们综合考虑地形、交通等因素,分别在曹家社、旦么社设置板房临时安置点2处,搭建板房79间,集中安置受灾群众72户365人。同时,根据受灾程度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群众发放过渡期救助资金和来自各界的爱心捐款190.69万元、各类救灾物资0.3万余件、取暖煤炭230余吨。组建安置点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政策宣讲、感恩教育、环境整治、文艺演出等活动,设立临时党群服务站,让受灾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

为尽快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我们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积极推进农房维修加固重建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相继实施了河道治理、新农村建设、水渠建设、自来水维修、山体滑坡治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修等项目。93户受损农房现已完成验收并回迁入住,8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户全部入住新居,619.92万元农房救助资金均已发放到位。同时,组织村民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解决劳动力就业80余人,劳动收入达70余万元。

抗震救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搭建板房,管理安置点。地震当天,我们冒着严寒连夜搭建了安置点板房,同时配齐了板房里炉子、床板、被褥等所需物资。县委组织部任命我为旦么社安置点点长,我按照“六有六到位”要求,切实承担起点长全盘负责的职责,让安置点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在安置点上不发生煤烟中毒等意外事故,我制定了值班安排,成立了治安巡逻队,我把闹钟订到凌晨1点和4点,每一个寒冷的冬夜,闹钟一响,我都会习惯性地披上大衣,提上手电筒,挨个检查板房里炉子的盖子是否盖好,水壶里是否有水,窗户是否留缝隙。令人欣慰的是,驻村工作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重生”后的曹旦么村迎来了发展新契机。2023年我们对1户脱贫户实施了“庭院经济”项目;2004年又对17户脱贫户和1户监测户实施了到户产业项目,让他们搞起了运输业和养殖业。

与此同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牦牛养殖、青稞种植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但光靠老办法种庄稼、卖特产,很难让腰包真正鼓起来。所以这一年来,我和村两委的同志们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让咱们的资源变成“活钱”?

于是,我们先是盯上了乡村旅游和电商这两条“新路子”,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除了这些“新尝试”,大家最关心的两个建设项目,我们也一直在跑前跑后推进。第一个是“统种共富”种植项目。村里有不少闲置耕地,撂荒了可惜,单家独户种又没规模、没技术。所以我们向上级申请了这个项目,把零散的耕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再请农业专家来指导。

这样一来,大家既能拿土地流转的租金,还能在种植基地打工挣工资,年底村里的集体经济也有了收益,还能给大家分红——真正实现“一起种地、一起致富”。

第二个就是大家天天念叨的“沥青路”项目。灾后重建期间,运送施工材料的大车频繁进出,把村里的主干道压得坑坑洼洼。下雨时积水难行,老人小孩出门都得小心翼翼,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大半年来,我和村党支部书记一遍遍汇报路况、提交申请,相信不久的将来咱们出门就是平平整整的沥青路,拉农产品、走亲戚都方便,咱们村的日子也能像这新路一样,越走越顺畅!

两年来,我们与大家一同奋斗,见证了村容村貌的改善,见证了产业从小到大的萌芽与发展;见证了乡亲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和对未来越来越足的信心,一起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挥洒汗水。这些点点滴滴,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此刻,心中更多的是不舍与牵挂。驻村工作有期限,但这份情谊没有终点。我们虽离开,但心会永远留在这里。我们会一直牵挂着村里的发展,牵挂着2个监测户重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及18个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牵挂着曹家养殖场的发展。请你们记住,我们不是离别,是暂别。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的父老乡亲,永远在我们记忆中。

最后,衷心祝愿我们曹旦么村的明天更加美好!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宜居,乡风更加文明,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