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凌晨,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拉扎村发生山体滑坡险情。险情发生后,化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拉扎村87户469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
迅速响应,全力守护群众安全
“为了让临时安置的群众住得安心,保障组工作人员连夜奋战,紧急搭建了20顶应急帐篷和50套活动板房,可满足260人的居住需求,并及时为大家提供热水、热食等基本生活物资。”谢家滩乡党委书记韩秀梅表示,完成紧急安置后,乡干部立即开展了全面排查工作,逐户进行清点、反复核对,确保不落下一人。同时,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将战斗堡垒牢牢筑在救灾最前沿。
9月4日上午,谢家滩乡中心学校安置点上空党旗飘扬,处处整洁有序。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冲在前。他们穿梭于板房间,耐心询问需求,贴心解决困难,成了受灾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与此同时,化隆县还对滑坡危险区域实施了严格的隔离管控,安排专人值守,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目前,专业技术团队正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持续监测和风险评估,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吹哨预警,果断处置力保平安
“快醒醒,有危险,赶紧往村外跑!”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一遍遍地大声呼喊着,一家接着一家地敲着门……
9月3日凌晨,更登发现门窗有异常响动时,瞬间警觉。作为有着11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村干部,连日来村广播循环播报的防汛预警、微信群里不断推送的地质灾害提示,早已让更登绷紧了神经。
意识到情况危急,眼前的景象让更登倒吸一口凉气,多处路面出现裂缝,滑坡迹象明显。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在村微信群里发送了紧急撤离的消息,并第一时间将险情信息上报乡党委政府,组织村干部开展应急工作,挨家挨户叫醒睡梦中的村民。在更登的努力下,村民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在黑暗中跟随他的脚步向安全地带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他不断安抚着村民们的情绪,让大家不要惊慌,有序撤离。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张奋战,更登和受灾村民安全转移到了谢家滩乡中心学校安置点。
拉面暖心,筑牢救灾后勤防线
泥土裹挟着碎石滚落,险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一位“拉面人”带着热气与暖意,逆险而行。他是马玉贵,是千万化隆“拉面大军”中普通却温暖的一员。得知险情后,马玉贵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召集起自己的拉面团队,带着面粉、调料等食材,星夜赶赴群众安置点。
“大家别怕,先吃碗热拉面,暖暖心!”安置点的临时食堂里,马玉贵和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揉面、醒面、拉面、煮汤,动作娴熟而迅速。当第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拉面递到受灾群众手中时,有人眼眶泛红——灾难带来的慌乱与寒冷,在这碗热汤面的暖意里,悄悄消散了大半。

一碗碗拉面,是灾难中的“定心丸”,更是化隆人守望相助的温情见证。马玉贵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拉面人”的担当,更用爱心汇聚成力量,为抢险救灾筑起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线,也让希望在温暖中不断传递。
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共克时艰
9月4日,得知拉扎村遭遇灾害,邻近的谢家滩乡窑隆村党支部书记马海买同样第一时间召集村民,早早赶到了安置点。“拉扎村的乡亲们有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在安置点食堂,马海买和村民们揉面、切菜、生火,将热气腾腾的熬饭端到了受灾群众手中。
今年是马海买担任村干部的第14个年头,在他的记忆里,窑隆村这个撒拉族村庄,与拉扎藏族村早已像亲戚般不分彼此。春耕时,两村村民互相帮忙播种;秋收时,大家携手收割庄稼;节日里,撒拉族的馓子、藏族的酥油茶总能在彼此的餐桌上出现。这份跨越民族的深厚情谊,在灾害面前愈发坚固。
突如其来的险情,没有隔断邻里情,反而让撒拉族与藏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故事正在谢家滩乡温暖上演,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足以抵御一切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