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更登:滑坡险情前的哨兵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9月07日    

更登(左一)与消防队员一起为群众讲解消防知识

9月3日凌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拉扎村发生山体滑坡。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率先发现滑坡苗头并第一时间上报,随后与谢家滩乡、拉扎村全体党员干部一起抢在滑坡发生前安全转移全村469人,实现零伤亡,彰显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深夜惊觉:敏锐判断化危机

“不对劲!可能有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9月3日凌晨2时30分左右,更登惊坐而起。当窗外愈发密集的砂石坠地声,脚底传来的细微震颤,让这位有着11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村支书瞬间警觉。

寒意瞬间穿透衣衫,但更登顾不上披上外套,穿着拖鞋和单薄的短袖就冲出门外。他一边朝着村民聚集的方向狂奔,一边在村微信群里疯狂发送消息:“全体村民立即撤离!往村口开阔地跑!快!”

尽管此时的拉扎村还没有降雨,但前期连续多日的强降雨,早已将山体泡成摇摇欲坠的“豆腐块”,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更登边跑边大声呼喊,声音在寂静的村庄里回荡:“快醒醒!别收拾东西了,保命要紧!”他用力拍打着村民家的门,一声声闷响,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睡眼惺忪的村民被惊醒,在更登的催促下,慌乱地穿上衣服,顾不上拿任何财物,扶着老人、抱着孩子,朝着安全地带跑去。

面对一位腿脚不便、不愿离开的老人,更登蹲下身,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语气坚定又带着恳求:“阿爸,相信我!现在不走就来不及了,等安全了,我背您回来!”在更登的坚持下,老人终于点头,由更登背着向着村口的安全地带转移。

争分夺秒:生死救援显担当

当谢家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葛烨鑫接到更登的紧急消息后,迅速集结全乡干部,携带手电筒和扩音器赶赴现场。

与更登汇合后,两人迅速根据地形和村民分布情况分工。更登主动承担起最艰巨的任务——带领一组人员转移低洼地带的老弱病残群体。

刚开始,一些村民并不相信会发生山体滑坡。后来看到更登深夜光着脚、浑身被汗浸湿却依旧挨家挨户拍门,苦口婆心劝说:“命比什么都重要,先活着出去!”村民们便积极配合转移。行动不便的老人,由驻村干部们背起,平日里到村口3分钟的路程,在那一夜显得无比漫长。

凌晨4时许,谢家滩乡领导以及化隆县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陆续赶到现场指挥救援。最终,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紧张奋战,拉扎村全村469人全部安全撤离。其中192人安置在谢家滩乡中心学校教室,277人通过就近宾馆或投靠亲友得到妥善安置,无一人滞留。

当最后一名村民成功转移,更登却逆着人流往回跑。第一次折返,他看到连接村子的路面已经下陷了将近50厘米,柏油路像被撕开的饼干;待第二次查看时,裂缝已扩大到能吞下整只轮胎,多户人家的房屋已经摇摇欲坠。

“说实话,当时心里也害怕二次滑坡,但不亲眼确认一下,我实在放心不下。”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更登心有余悸地说。

尽心尽责:日夜操劳稳人心

“转移之后没多久,坍塌的恐怖声音就来了。我们又害怕、又庆幸。非常感谢更登书记和村干部们及时叫醒我们转移。”村民尕桑说,当时大家都听到了沉闷的响声,没想到滑坡真的发生了。

在安置点搭建板房时,他亲自指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搬运物资时,他仔细核对数量,保证每一户村民都能得到充足的供应。

午后,当村民们围坐在安置点临时搭建的板房前,紧绷的神经才终于缓过神来。有些村民向更登提出想回去取一下转移时没有及时拿出的银行卡等重要财物的想法。

“我自己家也受损严重,你们要多理解,我们都是为了你们的安全着想。现在回去太危险,等险情彻底解除,政府都会协调好,该找的东西一定帮大家找回来。”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的更登,又急忙和驻村干部们一起安抚群众。

平日里,更登就是个负责任的好干部,常常给村民普及抗灾的各种知识。在村民眼里,他待人亲切,大家都喜欢喊他“更登兄弟”。正因如此,他说的话,村民们都听得进去,这次紧急转移也不例外。

当夜幕降临,大型移动照明设备将安置点照得如同白昼。更登穿梭在人群中,不时停下脚步,与村民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还有什么需求。他的身影,成了这个“临时家园”里最坚实的依靠。

现场直击:心系家园谋重建

9月4日,记者来到谢家滩乡中心学校安置点,眼前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更登正在食堂仔细检查饭菜质量,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照顾好行动不便的老人。

“目前安置点物资储备充足,村民们的生活基本稳定。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关注独居老人和受灾严重家庭的生活需求。”更登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安置点里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与此同时,在拉扎村滑坡现场,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由于山体滑坡仍存在不稳定因素,更登告诉记者,为了安全起见,暂时无法前往滑坡现场查看,但他时刻通过电话了解现场情况,协调各项工作。

9月5日15时,当记者再次来到安置点,看到更登正与消防队员一起,用藏语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消防器材使用方法。讲解结束后,他又逐个走进板房,询问村民的生活情况。

记者通过与更登的沟通了解到,目前滑坡现场暂时得到控制,便提出了去现场查看的想法。更登欣然同意,并亲自带队前往。

随后,在更登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前往拉扎村滑坡现场。途中,更登不断通过电话协调工作,每经过一个关卡,都要下车反复叮嘱值守人员严守岗位。遇到想要靠近山体查看的邻村村民,他也会立即上前耐心劝阻。

15时50分,当车辆缓缓靠近拉扎村,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曾经宽阔平坦的道路已经完全断裂,路面下陷近50厘米,厚厚的淤泥覆盖其上。

“这条路是连接整个村子的桥梁,今年才修好,没想到现在却成了这样,实在太可惜了。”更登蹲在路边,轻抚着断裂的路面,声音哽咽地说。

跟随更登的步伐,记者来到了一处倒塌的牛棚前,更登指着空荡荡的场地,欣慰地说:“当时撤离的时候,牛棚里的16头牛也被及时转移,如今都在安全的地方,一头都没少。”

继续往村子深处走,更登看着眼前的废墟,面色凝重地告诉记者,整个山体下沉了将近100米,半个村子都陷了下去。这次灾害,一共有21户人家房屋受灾,其中8户情况特别严重,两户的房子彻底垮塌。

“要不是更登书记,我们哪有现在的平安日子,只要人在,家还能再建!”村民桑吉红着眼眶说。

夕阳的余晖洒在满目疮痍的拉扎村,更登依然在忙碌地协调各项工作,他的身影与远处尚未消散的阴霾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如此坚定,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希望就在前方!

记者手记:

从灾难突临时的紧急撤离,到安置点里的细致关怀,再到灾后重建的忙碌身影,更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他用11年的基层经验守护一方平安,用布满血丝的双眼传递温暖,用坚定的信念照亮重建之路。

在更登身上,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灾难面前守望相助的力量。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拉扎村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