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山坳里的“致富蝶变”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8月29日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卡力岗山区,列村如一块被群山环抱的璞玉。1000公顷天然草地铺展如绿毯,116.5公顷耕地嵌在山间沟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曾是守着“金饭碗”却难致富的“宝藏”。

曾几何时,崎岖山路像道无形的锁,困住了村庄的脚步。村民年复一年守着沃土种小麦、青稞、土豆,养西门塔尔牛和藏系羊,日子虽安稳,致富的路子却越走越窄。近年来,列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发展的华丽转身。

党建铸魂

把堡垒筑在振兴一线

“要富口袋,先强支部。”在这份清醒的认知下,列村着力把党支部打造成坚实堡垒。

“目前,村党支部有12名党员,平均年龄55岁,虽然岁月在鬓角刻下痕迹,但干事热情却丝毫不减。”据列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新介绍,正是这支“老当益壮”的队伍,成了撬动村庄发展的“支点”。

宣传政策时,他们拿着手册走家串户;调解纠纷时,他们搬条板凳坐在村民院里耐心劝说;推动产业时,他们第一个扛起锄头、拿起图纸。“党员的脚印,就是群众的路标。”村民马乙奴四的话,道出了全村人对党员实干的认可。

2021年,列村通过村民大会确定“党支部+农户”运营模式,决定建设养殖场。为筹资金,党员马世德跑遍县乡部门,将中央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0万元、省级财政衔接资金35万元一笔笔“拉”回村;为腾土地,老党员马哈白布带着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用“党员担保”打消村民顾虑。

2022年春,两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和1个消毒室在山坳里拔地而起,钢架结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成了村里的“致富堡垒”。

党组织活力在实干中持续迸发。2024年,驻村工作队带着党员们强本领、聚合力:6次集中学习解读乡村振兴政策,12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在养殖现场办公解决难题,8次走访慰问老党员收集“金点子”;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吸纳女大学生马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

产业破冰

让“土资源”变“活资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列村党支部立足草地广、耕地肥的优势,锚定养殖繁育主导产业,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活起来。

2022年6月,致富能人马有索夫与村里签订5年承包合同,接过养殖场“接力棒”。起初,村里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入250只藏羊,党员们跟着学技术、理流程。谁管羊群日常健康巡查,谁记饲料配比台账,谁对接销路渠道,分工表贴在养殖场门口,每项任务后都清晰标注着党员名字,责任一目了然。

如今,养殖场里藏羊存栏量稳定在300只左右,计划2025年开春再添162头牦牛;牛棚里草料堆得冒尖,牛犊的哞叫声此起彼伏,满是生机。这座养殖场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近三年累计带来收益19.6万元,2024年收益5.4万元,更带动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以前在外打零工,一天挣100元还看天吃饭,现在自己办养殖场,有150只羊,白天在养殖场忙活,晚上回家陪伴家人。”村民马哈三尼笑着说。

单打独斗难成势,多元发展方长远。列村党支部打出产业“组合拳”:60万元互助资金增值至73.84万元,35户监测户和脱贫户每户领2万元,或买羊扩大养殖,或添农机搞种植;29.5兆瓦光伏项目在山坡铺展成“蓝色海洋”,累计分红139.06万元,这笔钱变成了村口的公益性岗位、硬化的村道、新换的太阳能路灯。

共富底色

让每个家庭都跟上趟

列村是回族聚居村,也是易地搬迁村,户籍人口144户675人,其中脱贫户43户210人,监测户3户14人。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马海新说,村党支部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马有索夫的脱贫致富路,是列村共富故事的生动缩影。曾是贫困户的他,家里5口人一度日子紧巴巴。2020年,马海新为其担保贷款5万元,又为他申请了2万元的互助资金,他自己又向亲朋筹款30万元,购进了20头牛、80多只藏羊。

5年间,马有索夫一家从一贫如洗到年收入达20万元,牛羊养殖最多时,养牛100余头、羊40余只,期间还投入80万元盖起139平方米的新房和1亩左右的家庭牧场,近期还准备购买一辆7万元左右的货车用来运输牛羊。

这样的致富故事在列村不少见。村党支部织密“联农带农网”,让发展成果稳稳落进每家口袋:光伏收益优先保障公益性岗位薪酬,2024年14名脱贫户通过清扫村道、管护光伏板获得稳定增收;互助资金实行“盈利分红+风险补偿”,35户参与者年均增收超1.8万元。

数据见证变化:2023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3623.74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036.7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7.42%、29.61%;2024年升至16500元和17452元,增幅21.11%、24.34%。

“不是少数人富,是大家一起富。”列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志友翻着收入台账,每一页都贴着村民的签字和手印,“这红手印,是信任,更是责任。”

向新而行

在山坳里种出“新希望”

如今的列村,养殖场牛羊成群,光伏板熠熠生辉,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街巷。站在村口眺望,1000公顷草场绿得发亮,养殖大棚的钢架与卡力岗山连成一线,像幅精心勾勒的画。

“这只是开始。”马海新指着一份资金申报材料说,列村养殖场现有牛400头,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需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近期刚申请了150万元的资金投入。

刘志友正在积极对接化隆县农业农村局,计划下半年开设技能培训班。“请专家教科学养殖,让村民既会养,又懂市场。”他还想把村里的牛羊肉、青稞面搬到网上,让山货也能闯进网络市场。

山风穿过村庄,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列村这颗曾被群山遮蔽的明珠,正在党建引领下愈发耀眼。养殖场的牛犊、光伏板的微光、村民笑脸上的皱纹,都在诉说:只要党旗在,人心齐,再深的山坳里,也能种出金灿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