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盘龙曲玛村的“振兴密码”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8月17日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省道203的护栏,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盘龙曲玛村集贸市场的大门已敞开。蔬菜水果区的商户石福祥摆上新鲜蔬菜,经营者马黑么售卖的锟锅馍馍麦香四溢;赶集村民往来穿梭,讨价还价声、嬉笑声交织,勾勒出满是烟火气的乡村晨景。

谁能想到,这个日均客流量超千人的热闹集市,十年前还是片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从“沉睡的集体资产”到“兴旺的致富平台”,盘龙曲玛村的蜕变,恰似青海东部乡村振兴画卷中的一抹亮色,映照着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盘活资源、增收致富的实践。

闲置土地挖出“第一桶金”

盘龙曲玛村的故事,始于搬迁后的困境。作为搬迁村,村民住进新房,却守着土地没饭吃——全村3公顷集体土地紧邻省道,因缺规划、少资金,常年荒草丛生,成了孩子们撒欢的“野地”。“当时村里账上没多少钱,修条路都要挨家凑,更别说搞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周生泉记得,那时村民大会总在讨论“谁牵头、往哪走”。

2016年,盘龙曲玛村迎来转机。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在闲置土地开了三次现场会,有人提议:“省道边人多车多,搞个集市试试?”起初,集市并不被大伙看好,质疑声四起:“没人懂经营,赔了咋办?”“在这荒地上搭摊子,能有人来赶集?”村里党员们跑遍周边乡镇“取经”,回来拍着胸脯承诺:“党员先带头,亏了我们担。”

在村民半信半疑的目光中,党员带头清杂草、平土地,用铁锹和推车“啃”出70余个简易摊位。2016年5月,集贸市场迎来首个赶集日。“那天70余个商户,卖的多是自家土豆、土鸡,收摊时,卫生费收了700块。”周生泉笑着说,这点钱如今不算啥,当时却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为留住商户,村两委定了规矩:前半年免卫生费,党员轮流扫场地;商户缺零钱,村干部凑钱兑换;老人拎不动东西,年轻党员主动送上门。这些琐碎举动,让集市渐渐有了名气。到2017年,摊位增至200多个,涵盖蔬果、百货,每月卫生费稳定在2000元以上。

“钱袋子鼓了,腰杆才硬。”周生泉说,2016到2023年,市场靠摊位卫生费给村集体累计带来40多万元收益。这笔“第一桶金”没乱花:先修通排水沟,解了雨季积水难题;慰问困难老党员、低保户,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村民干事热情——“等靠要”的声音少了,“咱村能行”的底气足了。

千万资金撬动“发展加速度”

集市名气越来越大,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赶集日省道常因停车拥堵;摊位随意搭,刮风下雨商户遭罪;既无固定水电,也没遮阳避雨的设施,遇到恶劣天气只能歇业。“像穿小的鞋,再将就就得硌脚。”周生泉明白,要让市场成“摇钱树”,必须提档升级。

2024年9月,好消息传来:村党支部多次跑省移民局协调,争取到1228万元扶持资金,用于市场改造。村民们主动让出靠近市场的菜地,有人义务给施工队送水送饭。“这是咱村自己的事,多搭把手应该的!”年过六旬的老党员武学仁,每天去工地看进度、照管材料。

8个月施工期,市场旧貌换新颜:3栋5400平方米的集贸用房拔地而起,银灰色顶棚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409.67平方米业务用房里,商户服务台、公平秤、投诉处一应俱全;1500平方米停车场划设整齐车位,彻底终结“乱停堵路”乱象;消防水池、大门闸道、场地硬化接连落成……曾经“临时拼凑”的露天“土集市”,蜕变成设施标准化的现代化农贸市场。

更让商户惊喜的是,市场新建了11个新能源充电桩。“以前开电动车赶集,总担心没电回去,现在随到随充,太方便了。”来自甘肃临夏的商户马国良卖服装,开车送货更划算,充电桩解了他的后顾之忧。

升级后的市场规划了300个摊位,月租200元,预计村集体年收益可达72万元,是升级前旧市场的近20倍。“不是狮子大开口,是设施好了,能给商户更多保障。”周生泉算过账:每个摊位配水电接口,卖鲜肉的能装冷柜,卖小吃的能接灶台;统一招商和管理,商户们省心不少。

2025年初时,新市场开始招商,周生泉本担心300个摊位招不满,没想到近一个月,就有近500人报名。最终筛选后,服装、蔬果、百货等业态各归其位,有本地农户,有外地商户,还有年轻网红带直播设备来搞“集市带货”。

集体经济暖了“百姓心”

“23元,您拿好!”市场牛肉摊前,商户马牙黑牙递过肉,电子秤数字清晰。赶集的马大爷拎着菜笑说:“这儿的菜新鲜、商品价格也公道,商户笑脸迎人,逛着心里舒坦。”

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市场成了城乡纽带:城里商品走进乡村,村里农特产销往各地。市场一角,村民张团辉的摊位前总排着队,他卖的是干果、茶叶,“不用跑远路,家门口赚钱,一周来这儿赶集两天,顶过在外摆4天摊的销量。”

集体经济壮大,好处实实在在到了村民头上。2024年秋,村里通过“群众掏一点、村集体经济补一点”的方式,为村民们开通了学生专线公交,早晚接送孩子上下学。“以前孩子上学走两公里,雨天难走。”村民马建忠说,现在孩子坐公交,每年自己只要掏240块,剩下380块都是村集体补,“这些钱暖了我们大伙的心。”

据周生泉介绍,村两委定规:每年从村集体经济拿出一部分改善民生。给老人买意外险,给困难家庭孩子发助学金,给全村农户买农防保险……“钱袋子鼓了,要花在刀刃上,让大家都尝到甜。”周生泉补充道,村民见集体资产真能带来实惠,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牙什尕镇党委书记安玉繁看来,盘龙曲玛村是全镇壮大集体经济的缩影。“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镇里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鼓励各村立足优势找路子,“盘活一块地、兴旺一个村”的案例正在牙什尕镇增多。

夕阳西下,市场渐静,商户收拾摊位,一脸满足。周生泉望着“盘龙曲玛村集贸市场”招牌,盘算着:“等运营稳了,再建设集贸市场二期,让没进来的200多户商户也能加入我们;策划组织几届‘集市文化节’,丰富本村美食和文化的同时,带动村旅游经济发展。”

晚风掠过新硬化的场地,将各摊位残留的“烟火气”吹散。这片曾闲置的土地,如今不仅长出兴旺产业,更长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