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哇加滩村“多元增收”促振兴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海东实践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8月13日    

黄河之畔,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曾经,这里的多数村民靠外出务工、经营饭馆维持生计;如今,食用菌大棚里菌香四溢,三文鱼养殖网箱在碧波中荡漾,农家乐里宾客满堂……从“土里刨食”到“多元增收”,从“脱贫摘帽”到“振兴提速”,哇加滩村的蝶变,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坚强引领,更镌刻着“党建红”赋能“乡村兴”的生动注脚。

党建领航 绘就产业振兴“施工图”

“咱们村守着黄河,有绿水青山,不能光靠外出务工。”站在食用菌大棚前,哇加滩村党支部书记马海龙望着忙碌的村民,眼神坚定。2017年脱贫攻坚关键期,村党支部带着10名党员走田埂、访农户,一次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最终锚定“依托黄河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激活乡村旅游”的振兴路径。

思路既定,行动随行。村党支部率先打破“单打独斗”的困境,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在党支部牵线下,青海延兴农业有限公司在哇加滩村建起食用菌基地。“党支部帮我们协调土地,党员带头流转地块,8个月就建起首批大棚。”公司负责人林发春说。如今,基地培育花菇、平菇、姬菇等品种,2024年制作菌棒50万棒,带动260户农户参与出菇,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年产值达1000万元。“过去在外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种菌菇,一年能挣2万多元,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村民马沙力海算起收入账,笑容满面。

渔业是哇加滩的“金字招牌”。村党支部盯上黄河水资源,支持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升级发展。从2011年成立时的300万元注册资金,到如今投入1700万元建成近187公顷养殖水域,拥有12152平方米网箱,配备自动投料机、冷藏配送车等设备,合作社的每一步跨越都有党支部的身影。“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养殖技术,帮我们跑手续、拓销路,2013年就获得了三文鱼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理事长马海林介绍,如今合作社是“国家级鲑鳟鱼网箱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24年至今销售收入达35万元,三文鱼成了“黄河边上的致富鱼”。

不仅于此,村党支部联合青海文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2023年至2024年投入77.85万元建成生态养鸡项目及冷藏保鲜设施,每年按比例向村集体经济分红。“党建+产业”的齿轮越转越稳,哇加滩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如今积累10万元,产业版图不断扩大。

生态为基 铺就绿色发展“新赛道”

“山头不推、麦田不填、青山不挖、河道不改”——这是哇加滩村党支部定下的“铁规矩”。在乡村振兴中,村党支部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沿着硬化路走进哇加滩村,371公顷村域内,旱地、草地界限分明,黄河岸边绿树成荫。2019年,村党支部争取项目,建成9.8公里硬化道路、安装94盏太阳能路灯,实现水、电、路“户户通”。“以前雨天一脚泥,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村里跟城里一样干净。”村民马木海买说。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党支部瞄准“生态+旅游”,规划打造“高原渔村”。依托黄河岸边的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农家一日游”。目前,全村民宿、观光度假、农事体验等项目正起步,西部第一的斜拉桥海黄大桥、村集体经济生态养鸡场、三文鱼养殖基地成了“打卡点”。

“每年6月到7月,麦浪滚滚,黄河边像铺了金毯,游客特别多。”马海龙说,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带头整治人居环境,培训村民做乡土美食,还在努力挖掘民俗文化,让游客不仅能看景,还能体验撒网捕鱼、采摘菌菇的乐趣,更能感受到化隆县的乡土风情。

在渔业发展中,生态底线同样不松。2023年,村党支部推动海林合作社投入173.33万元,建成990平方米冷水鱼工厂化陆基养殖示范基地。“循环水养殖技术让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尾水零排放,既保护了黄河,又提高了鱼苗成活率。”合作社技术员马顺庆介绍,基地投用后,鱼苗成活率提升15%到20%,养殖周期缩短1至1.5年,实现了“绿色”与“高效”双赢。

联农带农 筑牢共同富裕“压舱石”

“35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2024年村集体经济分红又涨了。”村党支部委员马文德翻着台账,脸上满是自豪。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哇加滩村党支部始终把“让群众富起来”作为核心目标,通过产业扶持、收益分红、就业带动,织密联农带农网。

2017年至2019年,村党支部精准落实产业扶持项目,投入54万元扶持3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交通运输、牛羊养殖,并通过入股分红增收。3户村民曾是建档立卡户,2017年拿到交通运输项目扶持资金后,买了辆货车跑运输,“现在一年能挣2万多,早就脱贫了。”

如今,产业项目成了“摇钱树”。海林合作社长期雇用8名村民,临时用工15名,2022年还投入10万元联农带农资金改造网箱,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养殖。“我在合作社喂鱼、收鱼,一个月工资2800元,不比外出打工差。”村民马有怒四说。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收益更稳定。生态养鸡项目每年按比例向村集体经济分红,再由村集体反哺农户;青海延兴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出菇模式,农户出劳力,公司包技术、包销售,风险共担、收益共享。2024年,仅食用菌和渔业两项产业,就带动全村人均增收超1.2万元。

“我们准备扩大花菇、姬菇种植规模,建设三文鱼深加工车间,把‘高原渔村’旅游做起来。”马海龙站在黄河岸边,望着规划图干劲十足。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哇加滩村正以“党建红”引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在黄河岸边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黄河滔滔,见证变迁;党旗飘飘,引领未来。如今的哇加滩村,菌菇大棚连成片,网箱碧波映蓝天,农家院里笑声甜。这个曾经靠“外出闯荡”谋生的村庄,正以党建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着更加绚烂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