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地处化隆县西南部。每到汛期,这个位于海拔2800米的卡力岗山区的村庄,因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频发而让全村村民担忧:随时可能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如同悬在村民头顶的利剑。然而,随着一项民生工程的推进,这个被地质灾害困扰多年的村庄正经历着历史性蜕变。
2024年,青海工程勘察院的评估报告显示,村里2个地质灾害点直接威胁着全村143户村民的生命安全,如果长期下雨随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山体滑坡。“每到雨季,全家人都不敢睡踏实。”村民马舍毛尼回忆说,“夜里听到山体‘咔咔’作响,就得赶紧抱着孩子往外跑。”
2025年春天,一场彻底改变命运的搬迁行动正式启动。德恒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廷平介绍,全乡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项指挥部,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推进过程中,面对部分村民对搬迁政策的顾虑,乡党委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干部入户“一对一”宣讲等方式,细致解读安置政策、资金保障和后续发展规划,为村民算清“安全账”“经济账”“长远账”。
“以前总怕搬了之后没地种、没活干,干部一次次上门讲,说县城周边有产业园区,还能保留部分耕地,我这才放了心。”村民马吾买日说。
据德一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四夫介绍,今年7月,随着搬迁工作的顺利进展,德一村143户村民陆续喜迁新居。在安置方式上,采取“分类施策”原则,84户选择购房购庄廓安置,迁入县城或乡镇集中居住区;51户参与统规自建,在安全地带统一规划建设新居;8户因特殊需求选择分散自建。
近日,记者走进德一村统规自建的安置点,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已安装完毕,卫生室主体结构已封顶,水电路管网铺设进入收尾阶段。
已经乔迁新居的村民马而里十分欣喜,他的新家宽敞明亮,客厅里摆放着崭新的沙发和茶几,厨房里燃气灶、电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以前住土坯房,窗户小光线也不够亮,冬天屋里靠生炉子取暖。现在新房有地暖,家具都是新的,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这么好的房子。”马而里笑着说。
更让村民欣喜的是,搬迁后孩子们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安置点距离群科新区工农兵小学仅2公里,彻底解决了过去孩子们翻山越岭上学的难题。“以前娃娃们上学,天不亮就得起床,孩子们走1个小时山路,遇上下雨下雪,弄得满身泥是常事。现在3个孩子都在工农兵小学就读,每天步行20分钟就能到学校,我再也不用担心娃娃们路上的安全了。”村民马乙几日四说。
站在德一村安置点的观景台上,远处的卡力岗山云雾缭绕,层层梯田在山间漾开,新栽的云杉树苗在风中摇曳。青瓦白墙的新居与正在建设的配套设施相映成趣,孩子们在安置点的空地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这个曾经的“地质灾害窝”,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属于它的春天。
德一村的崭新面貌,是德恒隆乡避险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2025年,德恒隆乡累计搬迁安置群众299户1429人,通过拆旧复垦新增耕地8.41公顷,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达12.61公顷。“避险搬迁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德恒隆乡党委书记马海军说。他表示,将继续探索“搬迁+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在安置点周边配套建设养殖合作社、蔬菜大棚,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