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清晨,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随着最后一位获奖者接过奖牌,第二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在此画上句号。这场汇聚了全国拉面精英的盛会,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那些在汤锅里翻滚的滋味,藏着无数拉面人对这门手艺的赤诚与思考。
在过去的几天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86支队伍、320名选手把各自的故事与手艺搬进了赛场。马永军的调汤金奖里藏着二十多年的漂泊,徐武忠的翡翠龙须面裹着异地风味的创新,韩玉龙的成品面凝结着拉面人的坚守,米国红的铜奖证书写满教学的热忱,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成为拉面人交换匠心的温暖驿站,像一锅熬得正浓的汤,越品越有滋味。
来自四川悦喜佰穆乡客的马永军,手捧调汤项目金奖,脸上的笑容里藏着二十多年的风霜。这个从化隆县甘都镇走出来的汉子,谈起自己的拉面路,话语间满是感慨。
“20多年前在深圳开第一家拉面馆时,煤炉要烧到后半夜,一碗面卖三块五,为了省房租,就在后厨搭行军床。”从深圳的城中村到上海的写字楼旁,再到成都的宽窄巷子,他的脚步踏遍了多个城市,如今已孵化出500多家加盟拉面店。这次获奖的调汤秘方,是他用二十多年时间熬出来的。而这场比赛,对他来说更像一所流动的学校,他坦言,拉面产业在变,经营模式、产品、思维都得升级,而比赛正是学习的好机会,能让更多优秀的拉面人成长起来。
江苏南京韩玉龙青海拉面品牌店将成品项目金奖收入囊中。这位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拉面人,手中的金奖奖牌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映照出他眼中对拉面事业的热忱。1996年,16岁的韩玉龙在厦门拉面馆当学徒时,就立志要成为受尊敬的匠人。“当时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酷暑天在厨房练习揉面,胳膊肿得抬不起来也咬牙扛着。”韩玉龙说,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拉出最好的面。”
作为全国劳模,韩玉龙不仅自己精进技艺,更带着一批年轻人学手艺。韩玉龙摩挲着奖牌,语气里满是笃定:“这碗面跟着我走了大半个中国,给了我荣誉,更给了我责任——得让青海拉面走得更远。”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米国红也是收获满满。作为职业院校的代表,他们参赛就是为了学习各地的长处。“这次看到了很多创新的调汤方法,学到了太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赛事,能让师生们走出校园,取百家之长,把更先进的技艺和理念带回课堂,培养出更优秀的拉面人才。
来自云南昆明市武忠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徐武忠,凭借一道融合了菌子和玫瑰鲜花的龙须面,摘得创意面金奖。“我这次拉的是翡翠龙须面,将云南的山珍与鲜花融入到一起,就是想改变拉面的吃法,提升拉面高质量发展的形象。”在徐武忠看来,拉面也能玩出花样,这道创意面,不仅展现了拉面的包容性,更体现了地域特色与传统手艺的巧妙结合,让在场的人看到了拉面创新的无限可能。
“拉面文化已经融入到了全国各个地方,在此次比赛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调汤银奖获得者刘灿军的话,道出了许多选手的心声。
闭幕式上,掌声一次次响起,为获奖的选手,更为他们背后那些关于坚守、创新、传承的故事。这些拉面人,带着各自的秘方和经历,从不同的城市而来,在赛场上交流、学习、碰撞,让拉面这门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大家带着荣誉和收获散去,这场盛会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座奖杯,更是拉面人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执着。“拉面人走到哪,灶台就支到哪,故事就写到哪。”这场汇聚了89支队伍匠心的比赛落幕了,但他们碰撞出的火花,终将让更多城市的清晨,飘起更丰富的面香。或许,这就是全国拉面技能大赛的意义所在——让一碗面,连接起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梦想,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拉面的香气飘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