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拉面技能大赛尽显非遗风华与河湟文脉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当第二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的灶台腾起袅袅热气,赛场边缘的几处展台已悄然聚拢了人流。这里藏着河湟大地最深沉的文化密码——化隆皮雕的刀痕里刻着高原的筋骨,平安剪纸的红影中藏着河湟的灵秀,河湟刺绣的丝线间缠着黄河的温婉……这些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同散落在拉面盛宴里的明珠,在麦香与笑语中,将绵延千年的河湟文化娓娓道来。

河湟谷地自古便是多民族交融的沃土,黄河与湟水在此冲积出丰饶的家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碰撞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喇家遗址的远古陶纹到如今的指尖技艺,河湟人用皮革、纸张、丝线、矿物颜料作笔,在岁月的长卷上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而这场拉面大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正是这传奇最鲜活的注脚。

化隆皮雕展台前,展柜里的《水浒英雄图》册页被层层目光包裹。作为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一带传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化隆皮雕以牛皮为纸、刻刀为笔,将高原人的粗犷与细腻融于一体。108位英雄的身影在褐色牛皮上栩栩如生。

“听说这本册子要三四个人做两年?”一位参观者凑近展柜,手指在玻璃上跟着英雄的轮廓滑动。“可不是嘛”旁边的中年男子接过话头,他是特意从西宁赶来的收藏爱好者,“你看那武松的肌肉线条,是用圆头刀一点点凿出来的,这种‘起鼓’工艺现在没几个人能做得这么匀。”

除了水浒图册外,各种皮雕摆件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参观的人群里不时发出惊叹,有人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那些皮革上的英雄仿佛随时会跳出页面,让静态的摆件藏着奔腾的生命力。

隔壁的平安剪纸展台,像落了一场永远不化的红雪。作为平安区传承已久的民间技艺,李多菊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跳了数十年的“舞”。她的作品在镜框里静静舒展,每道弧线上都嵌着米粒大的镂空,阳光透过纸面洒下细碎的光斑。

“这雪豹剪得真神!”张丽拿起展台上的“雪豹”摆件赞叹不已。旁边的几位阿姨正对着“十二生肖”讨论不休:“我属兔,你看这兔子耳朵,剪得比真的还灵动!”头发花白的马大爷凑过来,指着“哪吒”剪纸感慨:“以前只见过剪窗花、剪喜字,现在能剪出雪豹、哪吒,老手艺跟着时代跑,才有活头。”

一旁河湟刺绣的展台上,各式各样的绣品在上面静静展示。绣着青稞穗的荷包鼓鼓囊囊,缀着玛瑙的披肩垂着流苏。

“你看这针脚,以前的姑娘出嫁,嫁妆里都要有这么一件绣品。”随着海东锦丝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卓玛的介绍,几个年轻姑娘盯着儿童鞋上的花样赞不绝口:“给我侄女买一双,又好看又有意义。”

与此同时,化隆唐卡的展台像一方安静的小天地,与周围的热闹隔了层无形的纱。作为藏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瑰宝,化隆唐卡以矿物颜料为骨、金粉为魂,将佛经故事与河湟风光融为一体。展台光线特意调得柔和,负责人更登才让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展品,他指尖轻触卷轴边缘的动作,像在抚摸易碎的时光,讲解时声音低沉而虔诚,仿佛在转述来自远古的叮咛。

“颜料里掺了酥油和蜂蜜,能存上百年。”更登才让介绍。“这色彩太正了!”举着相机的小李忍不住赞叹,手里正对着一把唐卡扇子取景,“你看这扇面上的莲花,比工笔画还精致,红是丹霞的红,蓝是青海湖的蓝,这才是咱高原的颜色。”

当拉面大赛接近尾声时,非遗展区的人流依旧稠密。有人捧着剪纸摆件合影,有人买下刺绣荷包别在包上,还有人在唐卡前静静伫立。这些展品里,藏着河湟人最本真的生活态度:像皮雕一样坚韧,如剪纸一般鲜活,似刺绣那样细腻,若唐卡那般厚重。

面香渐渐淡去时,展台的灯光依旧明亮。那些皮革上的刀痕、红纸上的光影、丝线中的温度、颜料里的岁月,早已和拉面的滋味缠在一起,酿成了河湟大地最动人的味道。就像收藏爱好者王先生所说:“一碗拉面能暖肚子,这些宝贝却能暖人心——因为它们都是河湟人用日子熬出来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