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黄河岸畔的推普新声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7月18日    

盛夏时节,黄河水蜿蜒流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语言使者”——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组成的“浙里青语”实践团。这支教育部重点团队在阿河滩村以普通话为纽带,在绣娘指尖、村小学堂与旅游服务点之间,悄然播下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教育与乡村旅游的种子,为海东市乡村发展注入新声新力。

在阿河滩村的绣坊内,丝线翻飞间融入了一阵标准普通话的讲解。面对负责人韩维忠提出的“图案单一化”难题,实践团巧妙架桥,将传统剪纸艺术与青绣工艺相融合。剪纸模板成为精准的刺绣底稿,不仅显著降低了绣娘下针的出错率,更以丰富的层次突破了图案瓶颈。绣娘们在“剪—描—绣”的沉浸式实践中,同步精进着指尖技艺与舌尖表达。绣娘们如今已能用清晰流畅的普通话介绍“盘绣”“堆绣”的精妙,更在团队录制的微课中反复演练产品解说,为“以言传艺、推介非遗”积蓄力量。

“普通话让我们的绣品故事讲得更远。”一位绣娘在镜头前练习时,眼中闪着自信的光芒。

村小学的教室被欢声笑语填满。实践团带来的汉字诗词有声挂画、成语卡片等创意教具,将普通话学习化作一场趣味探险。孩子们在游戏中辨识拼音、学习对话,稚嫩的普通话大胆地在课堂上响起。

当《中国话》的旋律回荡教室,语言学习的热情被点燃,标准发音的暖流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一名原本羞涩的孩子在实践团的鼓励下主动举手,用普通话向全班讲述了一个简短故事,赢得满堂掌声,语言的钥匙正打开乡村儿童广阔世界的门扉。

村内旅游服务点迎来了一场“实战演练”。针对游客接待、景点讲解、餐饮服务等高频场景,实践团精心设计场景化培训:“欢迎光临”“请随我来”“这是当地特色盖碗茶”……服务人员在情景模拟中一遍遍打磨发音,克服语言障碍。团队更将村史文化融入标准化讲解词,帮助从业者不仅能以流利的普通话传递信息,更能用生动的表达将撒拉族古村落的文化魅力娓娓道来,为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注入不可或缺的“语言动能”。

这场推普行动,在海东的土地上扎下根须,汲取着本土智慧与力量。阿河滩村驻村第一书记闫金毅、村党支部书记韩亚海牙、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才项多杰及绣坊负责人韩维忠的倾力支持,实践团深入农户的问卷调研与推普宣传册发放,让校地协作的情谊在黄河岸边滋长。

阿河滩的这场实践表明,当普通话的清泉流入乡土大地,便能精准滴灌发展的关键根系。它让“女儿绣”的千年针法得以用时代语言讲述,让乡村儿童手握自信沟通的钥匙,更让文旅服务者以清晰表达传递一方水土的醇厚魅力。

在语言铺就的振兴之路上,海东市乡村的文化之根、教育之苗、产业之树,正共同孕育着生机盎然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