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阿河滩村走出“地质+生态”乡村振兴路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海东实践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7月17日    

盛夏时分,黄河之畔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黄河水汽漫过村口的千年古榆树,轻轻拂过地质文化长廊的展板。村党支部书记韩亚海牙正和驻村第一书记闫金毅核对展板上的文字,75岁的老党员韩西拉吉蹲在一旁,用布擦拭展柜里的岩石标本。这个纯撒拉族聚居村,在党建引领下,以“地质+生态旅游”为钥,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韩亚海牙望着远处粼粼波光的黄河,感慨地说。2016年整村脱贫时,阿河滩村的收入还靠“拉面经济”支撑,在外务工的村民多数从事拉面餐饮行业,村里的村民们则守着不到46公顷耕地和规模不大的零散养殖业勉强度日。改变的契机,始于村党支部的一次关键决策。

那时,村两委班子踏遍全村,踩着晨露丈量每寸土地,顶着星光讨论发展方向。“支部会上,大家翻出地图指着‘古榆树’和‘潜蚀沟谷’争论,有人说‘石头不能当饭吃’,有人提‘刺绣能做文章’。”韩西拉吉回忆,是韩亚海牙的话点醒了众人:“党的政策说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的‘山’是地质遗迹,‘水’是黄河文化,还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把它们拧成一股绳!”

党建引领的第一步,是把“家底”变“资本”。村党支部主动对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让高校智力资源与村庄本土资源深度融合。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帮扶团队带着规划进村,韩亚海牙召集25名党员开会,韩西拉吉第一个表态:“拉面能养家,石头也能致富,党员先试先行!”

接下来的三个月,党员分两组行动:韩西拉吉带队踏遍沟谷,登记6处地质遗迹和5处人文资源,笔记本上画满了潜蚀地貌草图,页边粘着岩石标本;另一组走访外出拉面户,摸清市场需求。韩西拉吉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新路子更得闯。”那时,党员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潜蚀沟谷走向、古榆树树龄……每一页都浸透着汗水。

经过十年的打磨,6处地质遗迹与5处人文资源被一一串联:阿河滩清真寺700年历史编成故事,潜蚀沟层理结构绘成图谱,千年古榆树传说收集成册,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家底”化作申报材料的鲜活注脚。2022年,阿河滩村获批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成为黄河沿岸乃至青海省首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地质文化村。消息传来那天,韩西拉吉把卷宗里的老照片贴在村委会的荣誉墙上。从资源普查到品牌初立,党员们丈量的不只是沟谷深浅,更是乡村振兴的方向。

据闫金毅介绍,2023年6月份下旬,他带着省社科院的智库团队驻村时,村口的“三星级地质文化村”牌子虽然有些斑驳,但村民眼里的期待却愈发真切。第一次跟着韩亚海牙走访时,他在潜蚀沟边被带螺旋纹路的岩石绊了脚,韩西拉吉笑着捡起石头:“这是黄河水雕琢的‘密码’,咱得让外人看懂。”那晚,村委会的灯光映着三张凑在一起的脸——韩亚海牙圈出待建的观景台,闫金毅标注出“5G覆盖”“智慧旅游平台”,韩西拉吉继续补充撒拉族关于黄河的古老传说。“得把地质的‘硬’和文化的‘软’势力捏合起来。”闫金毅合上本子时,窗外的古榆树已被月光镀上银边。

党建的凝聚力,在资源整合中愈发凸显。党员们带头腾出自家的闲置地块,配合政府专项资金修起了木栈道。同时对接省社科院专家,给地质文化长廊的展板添上撒拉族谚语,把潜蚀沟的形成原理编成顺口溜。那年春天,首批研学团队沿着木栈道走进沟谷时,韩西拉吉正坐在古榆树下,给孩子们讲岩石里的“时间故事”,他手里的标本被阳光照得透亮,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产业藤蔓在党组织牵引下越缠越密。阿河滩甘红种养殖合作社樱桃园里,脱贫户韩胡赛尼踮脚摘果,他的残疾证曾是一家人的“心病”,如今靠土地入股分红和园区务工,年收入比三年前翻番。“合作社章程是党员定的,残疾人优先分红、就业,这章程比啥都实在。”韩胡赛尼擦汗时,身后的共享农场里油菜花铺成金色的海,游客们举着手机合影留念。

青绣扶贫工坊的窗台上,晒着刚绣好的桌布,韩秀花的指尖缠着丝线,把地质文化村的Logo绣得愈发鲜活。“以前绣了也是压箱底,现在有文旅公司上门收,一个月绣3到5件绣品,能赚3000多元。”她抬头时,墙上的考勤表记着100多个名字,她们都是如韩秀花一样的农村妇女,靠着“公司+农户”的模式,在炕头就能把针线变成“钱串子”。不远处的古榆山庄里,经营者韩阿力正给游客端上盖碗茶,他的农家乐雇了两名脱贫户,旺季时一天能接待二十多桌。“韩书记说‘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咱就把撒拉族的饭香、炕暖、热忱都端出来。”

看得见的变化,写在账本上,也刻在笑脸上。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万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约1.28万元;到2024年,脱贫户收入同比涨了18.87%,数字背后,是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踏实。村集体经济的账本更亮眼:古榆山庄4.5万元的年租金,10个木栈道摊位年租金1万元,5个太空舱民宿一年下来的承包费5万元,再加上两处商铺共6.6万元租金,这些钱被用来修水渠、换路灯,韩亚海牙的记事本上,每一笔支出都标着“党员议事会通过”。

2020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2年的“三星级地质文化村”,2023年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9月份那块全国五个、西部唯一的“四星级地质文化村”牌子……荣誉的牌子,一块块被挂在村委会的墙上。

如今的阿河滩地质文化展览馆里挤满了游客。韩秀花带着绣娘们演示刺绣,指尖的丝线在布上开出撒拉族的花;甘红合作社的樱桃酱正灌瓶,标签上印着古榆树的图案;黄河观景台边,摄影爱好者对着落日按下快门,镜头里还有太空舱式民宿的剪影……

韩亚海牙和闫金毅站在村口,望着往来的车流,“要让阿河滩的石头会说话,刺绣能传情,黄河能留人。”风拂过古榆树,叶子沙沙响,像在数着村里的新变化:5G信号满格的智慧旅游平台,正在施工的地质研学基地,还有村民们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未来的蓝图里,25名党员带领村民一同规划着把撒拉族老宅改成民俗体验馆,让地质科普游接上黄河生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