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避险搬迁让牙什尕镇村民迎来新生活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7月13日    

化隆避险搬迁

夏日的阳光铺洒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完干滩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马牙古拜正在自家小院的菜园里忙碌着。

清水顺着菜畦缓缓流淌,滋润着鲜嫩的蔬菜,也浇灌着老人对新生活的期盼。从地质灾害隐患点搬到这片新居,马牙古拜一家的生活彻底告别了“晴天怕滑坡、雨天愁塌房”的日子,迎来了窗明几净、安稳舒心的“优居”生活。

开启安居新篇章

“以前住的地方,出门就是陡坡,下雨天墙根直掉土,夜里总睡不安稳。”马牙古拜擦拭着窗台上的灰尘,指着整洁敞亮的新居感慨道。在他的新家,全封闭阳台设计精巧,屋内瓷砖通铺到顶,木质家具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抽油烟机、热水器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这个250平方米的小院,不仅解决了安全隐患,更装下了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马牙古拜一样,牙什尕镇城车村的15户村民也曾长期生活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其中,居住在村子山崖边的村民韩学良告诉记者,每年雨季期间,一遇到强降雨天气,镇、村干部就会风雨无阻、连夜来敲门,带着他家老小5口人转移,整个汛期,韩学良家和村里其他14户村民,要撤离30余次,这让村民整日提心吊胆,也让镇、村干部们的压力剧增。

据介绍,牙什尕镇地处黄河谷地,部分村落依山而建,每逢雨季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忧居”的难题,成了当地干部们心头的牵挂。

自去年3月份避险搬迁工作启动以来,牙什尕镇将此工作作为“民心工程”的重中之重,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核心目标,成立专项工作组,逐村逐户摸排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制定“一户一策”搬迁方案。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宣讲政策、组织实地看房等方式,让群众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

截至目前,牙什尕镇9个涉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村落中,39户群众已全部完成搬迁。其中,27户通过“统规代建”方式入住集中安置点,12户选择自主搬迁。上滩村和城车村两个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红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配套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昔日的荒滩变成了宜居的新家园。

筑牢民生保障网

“搬迁不是简单的‘挪窝’,而是要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牙什尕镇党委书记安玉繁说道。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牙什尕镇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打出一套民生保障“组合拳”。

在完干滩安置点,自来水入户工程已全面完工,清澈的自来水取代了过去肩挑手提的浑浊河水;新建的防洪坝像一条坚实的臂膀,守护着安置点的安全;村口的便民超市里,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满足了群众的日常需求……

针对搬迁群众的实际困难,牙什尕镇还开展了全面摸排,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生活困难的家庭及时纳入低保、监测户等社会救助范围。村民马木哈买因搬迁后暂时失去收入来源,家庭陷入困境,镇干部了解情况后,不仅为他办理了低保,还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金。“拿到救助金那天,我心里很暖,政府真是把我们的难处放在了心上。”马木哈买说。

据统计,目前,牙什尕镇已为7户搬迁困难家庭办理低保,向因搬迁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3.5万余元,将3户纳入监测户并实施到户产业帮扶。这些精准化的保障措施,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为他们适应新生活吃下了“定心丸”。

铺就致富新路径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能致富才是长久之计。”安玉繁表示,牙什尕镇正积极谋划后续发展,让搬迁群众不仅住上新房子,更能过上好日子。

完干滩安置点距离镇上的学校仅1公里,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走崎岖的山路;紧邻国道的地理位置,让群众出行、务工更加便捷。村民王沙哈搬迁后,在附近的工地找到了工作,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山里种地强了不少。“早晚都能回家,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王沙哈眼里闪着满足的目光。

为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牙什尕镇与化隆县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对接,计划开展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依托当地的拉面经济、特色种植等产业优势,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

“我们将重点推进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改善安置点的人居环境。”安玉繁指着远方,意味深长地介绍着,镇里正在筹备和争取资金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信随着一系列后续措施的落地,搬迁群众的生活将越来越有奔头。”安玉繁目光坚定。

从“忧居”到“优居”,从“安稳”到“幸福”,牙什尕镇的避险搬迁工作不仅改变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更重塑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张张笑脸绽放,一个个梦想起航,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