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李沛泽 黄河岸边的文艺宣讲师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2024年初冬,李沛泽肩负中央音乐学院的嘱托,怀揣“人民文艺为人民”的信念,毅然登上西行航线,接续前辈的文化传播使命。当飞机越过青藏高原的褶皱,望着窗外跌宕起伏的山峦,他默默思索着:“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五线谱落在青藏高原的沃土上,让二胡与笛子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山坳里和鸣,这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时代共鸣。”

一位文艺宣讲师的初心使命

三月的青藏高原春寒料峭,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村委广场却涌动着暖意。李沛泽在田边调试二胡琴弦,指尖在蟒皮琴筒上摩挲出细密的纹路,这把跟随他十年的老琴,此刻即将在高原的风里奏响土地与时代的新乐章。

广场上,马二沙爷爷放下手中的方棋:“娃娃,文件上说的粮食安全,到底咋个落实到咱这山旮旯?”他没有立即作答,琴弓骤然压弦,《赛马》的前奏如春雨般砸落在干涸的河床,蟒皮震动的声浪里,仿佛有万千马蹄踏碎冻土,又似犁铧翻起暗褐色的希望——这是他宣讲时特别的“开场白”,让政策的温度先于文字抵达人心。他用一首优美的曲子谱写出了一行行琴弦上的春耕诗行。

“大爷,这琴弦就像咱的土地,得调准了音,曲子才能顺耳。”李沛泽席地而坐,琴杆斜倚肩头,“要让曲子顺耳,得定准音调;要让土地生金,得把准农时。中央说稳住‘粮袋子’,咱的麦田就是这琴弦,有机肥是松香,渠闸是琴码,每道工序都得‘定准音’,秋后的麦浪才能和着政策的节拍起伏。”他从公文包里掏出政策图解,手指划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图,突然转入《红梅赞》的旋律,优美的曲调让围坐的老人们跟着哼唱,皱纹里盛着笑意。

二胡弓毛在琴弦上翻飞,奏到《映山红》时,李沛泽特意放慢节奏:“当年红军靠双手开垦荒地,如今咱们靠科技兴农,道理是一样的。”他抬琴指向远处正在整修的灌溉渠,晨光穿过琴杆,在湿润的泥土上投下一道金色的五线谱,这一刻,文件里的“水利设施”“智慧农业”等词汇与眼前的田垄连接成诗,他的曲子谱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春夜里,李沛泽坐在宿舍的窗前,借着台灯整理工作日志。他怎么也想不到曾经在高雅艺术殿堂里奏响乐曲,如今他能坐在田野乡间用二胡为乡亲们奏响新时代的乐章。

一个民乐团的诞生传奇

琴盒底层,一张由化隆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先进个人”荣誉证书静静躺着,泛黄的边缘记录着一段关于音乐、梦想与坚守的故事。在李沛泽老师的带领下,化隆县历史上第一支民乐团——“天鹅之春”民乐团从无到有,用半年多时间书写了基层文艺发展的动人篇章。

翻开李沛泽的工作日志,扉页上贴着张泛黄的照片:七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音乐会上,他身着白色礼服演奏《梁祝》,琴弓在追光灯下划出优雅的弧线。而如今,这本日志里记满了“化隆天鹅之春音乐团排课表”“庆元旦贺新年音乐会节目单”“化隆春晚节目编排名单”“化隆杏花节演出事项”“中央一号文件宣讲”等事项。

2024年11月,李沛泽初到化隆,他便察觉到这里虽音乐资源匮乏,却蕴藏着大量未被发掘的音乐人才。怀着让每个热爱音乐的人绽放梦想的初心,他大胆提出组建专业民乐团的构想。在化隆县文联、县政协的鼎力支持下,短短半年,一支28人的民乐团破茧而出,填补了化隆县民乐史的空白。

每逢周二、周四,李沛泽都会准时在排练厅等待“知音”。乐团成员年龄跨度达50岁,最年长者73岁,最年轻的20多岁,他们中有教师、退休职工还有农民,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演奏水平参差不齐,手中乐器种类繁杂,甚至有人从未接触过专业训练,却因对音乐的热爱紧密相连。但李沛泽没有放弃,他制定了“一对一”指导计划,从基础乐理到合奏技巧,手把手教学。每周二、四的固定排练日,成了团队最珍贵的“音乐时光”。在排练中,他发现乐团乐器短缺、陈旧,他精心挑选了一批包括中胡、高胡等在内的民族乐器,捐赠给乐团。从“声色不一”到“乐声共鸣”,在李沛泽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破茧成蝶,乐团成员技艺日益精进。

“记得第一次合练《曲牌联奏》,音符零散如断线珠子。”李沛泽回忆,“但大家眼里的光,让我坚信坚持的意义。”经过半年打磨,民乐团首次亮相化隆县移风易俗专场演出,一曲曲婉转悠扬的乐声,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是化隆人第一次在本土舞台上,听见属于自己的专业民乐合奏。

一场音乐盛典的星火燎原

五月的黄河河谷,暮色将群山染成黛青色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聚满百余名观众。舞台上,李沛泽带领“天鹅之春”民乐团精彩献艺,古筝琴弦上还凝着高原的晚风,70多岁的郭怀贵正用板胡调试青海越弦的调门——这场“国风雅韵 乐动化隆”音乐会,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七届5·23音乐节首次将分会场设立在化隆这片土地上。跌宕起伏的旋律与深情激昂的演绎,引得现场掌声如潮。当李沛泽用二胡拉出《天边》的旋律时,低音区的揉弦如浊浪拍岸,高音区的泛音似冰凌碎裂,台下百名观众中,有农牧民跟着节奏拍打膝盖,有孩童趴在父亲肩头模仿二胡的运弓。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根系的深扎。在李沛泽的精心指导下,团员们第一次知道“揉弦要带着青海高原的辽阔感”,而他们教给李沛泽的是山野间自然生长的韵律。“当我们第一次给北京来的老师唱越弦时,他眼里的光和我第一次摸胡琴时一样亮。”团员郭怀贵笑着说。

有了第一次成功举办的经验,一场主题为“星火燎原”中央音乐学院5·23音乐节(青海站)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会又一次在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厅惊艳亮相。作为“星火燎原”青海站的策划人,李沛泽为这场音乐会倾注了半年之余的心血。

筹备期间,他日夜奔忙,不仅要参与紧张的节目排练,打磨演出细节,还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演出顺利进行。他的积极努力为展示民乐团自成立以来的教学成果搭建了平台,也让青海当地的非遗戏曲、民族音乐、小调等多元文化有了交融与呈现的契机。

如今的“天鹅之春”民乐团,已不再是初建时的“草根队伍”:他们有了标准化的排练流程,受邀为媒体录制乡村文化专题节目,甚至有外地游客循着网络上的演出视频专程来访,在化隆黄河边的排练厅李沛泽与团员们即兴合奏《紫竹调》。民乐团团员胡德胜感慨:“李老师带来的不只是演奏技法和专业理论,更是一种信念——当乐声与土地共鸣,再平凡的坚守都能成为传奇。”

这,或许就是文艺最动人的力量——它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闪闪发光,让一方土地的精神脉络,在乐声中代代相传。当盛夏的阳光洒在高原河谷,民乐团排练厅传出阵阵乐器声,老团员手把手教新人调试二胡的音准,远处的麦田随风起伏,仿佛也在应和这跨越山海、生生不息的音乐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