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通讯员 保玉婷
8月4日清晨,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合群村,58岁的村妇联主席杨玉兰正忙着在布面上绣制党旗,鲜艳的旗帜在她的巧手下渐渐成型。这一针一线间,不仅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更见证了合群村留守妇女们通过传统刺绣技艺增收致富的生动历程。
在合群村,刺绣曾是许多留守妇女贴补家用的“小活计”。然而,由于缺乏品牌效应、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绣娘们的作品往往难以卖出好价钱,手艺传承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杨玉兰感慨道:“以前绣得再好,也愁卖不上价,找不到人买。”
转机出现在谢家滩乡的一次深入走访调研中。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谢家滩乡组织干部走村入户,详细了解绣娘们的困境,并将其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事项。通过调研,谢家滩乡认识到,只有帮助绣娘们解决销售难题、提升技艺水平,才能让这门“指尖技艺”真正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为此,谢家滩乡迅速整合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方面,积极对接阿河滩青绣合作社,为绣娘们获取稳定的订单;另一方面,组织村内高水平绣娘进行统一培训,提升整体技艺水平。同时,还传授电商销售经验,帮助绣娘们开拓线上市场,并呼吁全乡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介绣娘们的作品,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杨玉兰高兴地说:“今年光靠刺绣这一项,我一个月就能有2000多块的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份收入不仅来自她自己的手艺,更得益于政府牵线搭桥带来的订单渠道。如今,在合群村,像杨玉兰这样依靠“指尖技艺”增收的妇女共有13位,人均月增收普遍超过1000元。
随着技艺的提升和销路的打开,绣娘们的作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刺绣纹样到艾草颈椎枕等功能性手工艺品,再到新兴的扭扭棒花等创意产品,她们的作品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谢家滩乡还积极引导绣娘们将刺绣技艺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作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合群村的妇女们用灵巧的指尖“绣”出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她们不仅实现了个人增收致富,更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谢家滩乡将继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更多像杨玉兰这样的绣娘实现增收致富梦想,也将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