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120余个、重点推进民生项目、发放拉面贷款3164万元、实现25所学校食堂热餐供餐……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仅要触及思想和灵魂深处,更要把学习教育效果体现到行动上。
今年,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各乡镇坚持把“开门搞教育”作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有效途径,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以群众满意度检验学习教育成效,推动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如今,无论在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农村公路修建,还是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化隆县以“群众点单、政府接单”模式,推动民生工程与百姓需求精准对接,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更显厚度,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书写群众满意的幸福新篇。
听“呼声”予“回声”
“以前遇上干旱日子,停水就成了心头的麻烦事,现在水龙头一拧就有干净水,这日子越过越舒心!”近日,化隆县二塘乡三塘村一社村民韩大吾代拧开自家水龙头,看着清澈的水流哗哗流出,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一转变,是二塘乡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开展开门教育,倾听群众呼声、解决民生难题的生动写照。
在学习教育过程中,二塘乡秉持“开门搞教育”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倾听群众心声。走访中,三塘村一社村民反映水源不稳定、偶有断水的问题引起了乡村两级干部的高度重视。
由于供水设施老化、水源点水量季节性变化等原因,用水问题便成了该社村民的一大难题,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在了解到该情况后,二塘乡政府第一时间同水利部门沟通对接,技术人员实地调研,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用水现状和需求,对三塘村水源情况、供水管道全面排查,并制定了解决方案,一方面增设蓄水池2座,确保干旱季节也能稳定供水,一方面新铺设管网1公里,提高输水效率。
如今,三塘村一社的供水系统焕然一新,干净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家家户户。从群众反映问题到问题解决,这一过程彰显了开门教育的成效。二塘乡以实际行动将群众的“呼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回声”。
“现在用水不愁了,我们发展种植养殖的信心更足了!”三塘村养殖大户冶朝忠高兴地说。
三塘村一社水源问题的解决,只是二塘乡开展开门教育、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二塘乡共办理了矛盾纠纷化解、平整道路、疏通蓄水池、大病救助等7件民生实事。
以“心”换“新”解民忧
“以前电线乱得像蜘蛛网,打雷下雨都不敢开电器,现在好了,镇上帮我们彻底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6月10日,巴燕镇绽麻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老旧线路的痛点以及镇政府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用心。
为彻底解决独居老人、独居残疾人等群体用电问题,今年以来,巴燕镇政府联合县消防救援局、公安局、镇派出所、供电公司,开展了一场针对独居老人和独居残疾人用电安全隐患的整治行动。
从方案设计时的“蹲点调研”,到施工监督中的“盯细节、解难题”,巴燕镇用“心”换“新”,共为90户129位独居老人更换家中铜制电线、空气闸刀、老旧插座等用电设备180套,并对锈蚀的电表箱进行全部更新,拆除了多余的破损线路。
看着规整的阻燃线沿着房屋延伸,巴燕镇绽麻村的独居老人李永海握住乡镇干部的手说道:“这下可踏实多了,再也不用担心电线线路出问题了,感谢政府为大家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巴燕镇“老旧电线换新”举措是化隆县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倾听民意、解决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的一个缩影。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巴燕镇坚持把“开门搞教育”作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有效途径,同时,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指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民生需求动态清单,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
贯通梗阻畅民心
作为海东市重要的交通干线,最近一段时间,省道306线官亭至哈城公路(简称:官哈公路)巴群段改造工程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这条途经沙连堡乡、阿什努乡、谢家滩乡,全长为56.582公里的“惠民路”,犹如一条即将腾飞的“银线”,将彻底改善沿线群众的出行条件;犹如一条穿梭山野的“绿色动脉”,让自然风光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为经济发展铺就通途;更犹如一条串联民心的“红色纽带”,承载着党组织为民服务的初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长期以来,这条道路狭窄不平,部分路段破损、塌陷严重,不仅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制约了沿途村庄的经济发展。农产品运输困难、孩子们上学路途颠簸、村民们日常出行受阻……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
在担当作为中下真功,在服务群众中见实效。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揪心事”,化隆县将官哈公路巴群段公路建设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工程,实地勘察、科学规划,量身定制“一路一方案”。
这条公路修建后,将惠及沿线3万多群众,彻底解决沿线40多个行政村“出行难、运输难、发展难”问题。公路建成后,将打通连接县城的快速通道,把原本崎岖漫长的山路变为平坦通途。
“这条路修到了我们心坎里,以后出行再也不用犯难了!”关巴湾村党支部书记马买多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曾经,坑洼泥泞的道路是村民出行的“拦路虎”,群众往返县城的时间大大缩短,极大提升出行效率。
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上学路不再漫长颠簸;对于患病的村民来说,就医更加及时便捷,不再因路途遥远耽误病情;对于每逢赶集日赶集的村民们来说,载着新鲜的农副产品,轻松抵达县城集市,当天往返,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路途奔波的辛苦。
一条蜿蜒的新路,串起民心所向,承载振兴希望。
看着逐渐改建完成的道路,下塔加村的养殖户马乙奴四笑容满面。他激动地说:“以前道路不好走,运输成本高,很多客户都不愿意来。现在路修好了,饲料运进来方便,养的牲畜运出去也快捷,我们的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新路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更打通了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可以预见,在这条崭新公路的带动下,沿线村庄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宽敞的道路上,满载农产品的货车穿梭往来;路边的田野里,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而这条凝聚着干群心血的公路,既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党员干部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真抓实干的见证。
修建水渠滋“心”田
“这条水渠的建设,是我们村多年来的心愿。”科才昂村的党支部书记奴日完么指着眼前正在修建的水渠,向记者说道。
今年5月7日,沙连堡乡科才昂村迎来了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修建了一条长达13.6公里的水渠。
这项工程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其设计农田灌溉面积广泛,覆盖了83.33公顷的农田,直接惠及了村里100多户农户。
水渠的修建,无疑为科才昂村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奴日完么告诉记者,以前,由于灌溉条件有限,科才昂村很多农田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灌溉,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现在,有了这条水渠,科才昂村的农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水渠之外,科才昂村还实施了一项重要的饮水工程——修建了一个50吨的大水池。
这个水池的投资资金为8.5万元,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水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饮水条件,让村民们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在沙连堡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开门教育,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解决民生难题。科才昂村作为沙连堡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开门教育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村民才让当知对于村庄近年来的变化感慨万千。“以前,我们村的灌溉条件很差,农作物产量一直上不去。自从修了这条水渠之后,我们的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也大大提高了。现在,我们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生活也越过越红火。”才让当知说。
科才昂村的变化,是沙连堡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缩影。通过开门教育,沙连堡乡党委、政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村民们的实际需求,为村庄的发展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沙连堡乡不断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