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下卧力尕村的共富密码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海东实践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6月10日    


六月,阳光映照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翠绿的梯田上,在巴燕镇下卧力尕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藏族姑娘卓玛正蹲在田埂上,指尖捏起一撮黑土,对围在身边的村民们讲解着:“看这土坷垃,攥一把能冒油,今年咱这马铃薯准能丰收!”她知道,等到秋天,大量的收购车就会排队驶入这里,车斗里的电子秤闪烁着象征财富的数字——这是青海高原上一个村庄用5年时间写就的共富故事。

破局:购置铺面的“冒险投资”

“当年拍板买铺面时,好多人说我疯了。”下卧力尕村党支部书记马由刚蹲在新建的钢结构场房前,指尖划过墙面上的资金公示牌。2019年,这个海拔2800米的村庄里,村两委成员做了个大胆决定:把100万元扶持资金投进群科新区,用于购买商业铺面。

彼时的下卧力尕村,集体经济账本上还趴着一个“零”字。47岁的脱贫户马海比布记得很清楚:“那年冬天,马书记带着我们去看铺面,玻璃上全是冰花。他哈着白气说,这就是咱村的‘铁饭碗’。”如今,这片铺面年租金收入已达12万元,村办的缝纫作坊就开在其中一间,27岁的回族姑娘苏麦耶正踩着缝纫机赶制藏式围裙。“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3000元,还能照顾娃娃。”她满意地说。

场房外的空地上,装载机正装卸着新到的农机具。“这226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投得太及时了!”马由刚指着占地2公顷的建筑群说,冷链仓储库能保鲜500吨蔬菜,分拣车间每天可以处理30吨农产品。“去年光帮周边村代储土豆,就赚了8万元服务费。”对此,马由刚很满意。

挫折:47万元亏损单上的红手印

直到现在,下卧力尕村委会办公室的档案柜里,还锁着一份特殊的文件——47万元亏损单上按满了红手印。2024年,村里统种的马铃薯遭遇市场“寒冬”,加上土地复耕不到位,亩产比预期少了400公斤,账本上一下“蒸发”了47万元。

“腊月廿九,我在村委会坐了一夜。”马由刚翻开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记着村民的抱怨。58岁的老党员马乙四夫当时揣着皱巴巴的账本找到他:“咱不能让乡亲们白辛苦!”几天后,一场特殊的村民大会召开,当马由刚提出“向周边41个村借款65万元用于分红”的方案时,会场沉默了10分钟。最终,卓玛第一个站起来说:“我信马书记!”

如今再看这份“挫折账本”,背面写满了转机:与13个贫困村、5个帮扶点建立的“联村共富”模式,不仅补足了村民损失,还引来威斯顿公司的合作。在村头的公示栏前,会计正在张贴新的分红表,脱贫户马奴海的名字下写着:“马铃薯种植分红3200元,土地流转费4800元。”

重生:土地上的“种植革命”

“滴——”播种机的电子屏显示着数据,2025年春天,下卧力尕村的866.67公顷马铃薯选用“青薯9号”优质品种,666.67公顷油菜籽采用机械化播种。威斯顿公司的技术员李建军蹲在地里,用平板电脑扫描土壤墒情:“保底收购价每斤0.8元,亩产按1000公斤算,扣除每亩1000元成本,纯利润能有600元。”

更让人振奋的是土地流转的“乘法效应”。大量连片耕地被整合成标准化农田,旋耕机一天能耕30公顷。卓玛的“妇女互助组”承包了其中53.33公顷的田间管理,30个妇女戴着遮阳帽在田埂间穿梭,她们的微信运动步数每天都在2万以上。除草、施肥、包装,样样都是技术活。卓玛晃了晃手机里的工资转账记录:“上个月小组挣了4.5万元,人均1500元。”

在村小学的墙根下,62岁的退休教师马忠孝掰着指头算:“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在基地打工每天120元,年底还有集体分红——我家3口人,今年收入能超6万元。”

未来:统种共富绘就振兴蓝图

6月5日,在村委会的规划图前,马由刚用红笔圈出一片区域:“这里要建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那边要搞光伏电站。”这个高原村庄,正谋划着更广阔的未来。

在村文化广场,新安装的LED屏正播放着土地托管的宣传片。“我们要把所有土地全部纳入托管体系。”马由刚点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App,实时监控着土壤温度、病虫害情况,“我们还要带周边4个乡镇的200多户乡亲一起干。”马由刚说。

采访结束,夕阳西下,缝纫作坊里传来歌声,姑娘们正用彩色丝线绣着“乡村振兴”的字样。窗外,田野里的马铃薯正舒展着碧绿的枝叶,油菜地里则是金灿灿一片,油菜花香吸引着蜜蜂的到来,一朵朵油菜花更像是撒在高原上的星星……下卧力尕村正用它的肥沃与坚韧,书写着一个村庄从“脱贫”到“共富”的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