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大山深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伴着瑟瑟寒风走进坐落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的安关村,这个只有78户村民的纯藏族村落,安静地蜗居在山坳坳里。
一处小山坡下,一户人家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旁边两头黄牛正低头觅食,安关村党支部书记龙本告诉记者,那儿就是李加的住所。
当记者跟随初麻乡民政工作负责人吕冰走进李加家里时,侧卧在炕上的李加一边扒拉着身边一袋子药,一边用藏语问好,并招呼工作人员坐下。
今年62岁的李加与59岁的妻子一起生活,4个女儿都已外嫁。老两口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老金和低保收入。两年前,李加被查出恶性肿瘤,由于他还伴有长达10年的糖尿病史,动手术危险性非常高,充分权衡之后李加选择每半月一次前往省城西宁做化疗,每次化疗费用4000元至5000元不等,为控制糖尿病李加还需每月定期打胰岛素,这对于本就生活拮据的李加一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得知自己患病后,李加便寻求乡政府的帮助。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人员入户走访、调查了解。全面掌握李加情况后,2023年李加一家被纳入了“整户保”。“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看病基本没怎么花钱。低保的住院报销率高达90%以上,其余自费部分乡政府还给予临时救助,很知足也很幸福。”享受着时代发展的红利,李加黝黑的脸上满是幸福。
“一件件民生事,让幸福可触可感。”在李加这里更加具象化。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民政救助的兜底作用,切实保障困难群众民政救助权益,初麻乡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清理核查工作,统筹协调各分管口数据比对,动态监测低保、特困等群体,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对象主动发现。积极推行“主要领导包片督导、乡干部包村落实、村两委包户服务”的联动机制,形成“片—村—户”的责任网格,组织人员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难老年人等特殊低收入人群常态化开展走访摸排,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用网格化管理赋能社会救助,确保救助政策惠及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守好困难群众的“救命钱”。
“乡党委政府将凝聚驻村工作队、上级部门等各方力量,从稳生活、促就业、供就学、助就医等多方面入手,把对群众的关心关爱、时时牵挂,转化为就在身边可知可及、高效便捷的社会救助服务,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初麻乡党委书记马忠海说。
截至目前,初麻乡在档低保人口241户683人,共发放救助金27.9万元;特困供养户33户35人,月发放救助资金4.9万元;享受临时救助政策共43户181人,发放金额52.3万元。
一组组铿锵有力的数据背后,感受到的是初麻乡民政事业发展的律动脉搏;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画面,是初麻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