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为“三农”工作擘画了新蓝图。如何让文件精神从“纸上”落到“地上”,走进群众心坎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加洛乎村驻村工作队用一场场“走心”的宣讲,将“文件话”变成“家常话”, 用通俗易懂的“乡音”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期望,让一号文件精神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乡亲们,今年的一号文件可是给咱们农民送来了‘大礼包’!” 在加洛乎村村委会会议室里,驻村第一书记石文辉手中拿着文件,却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当地百姓最熟悉的方言,像唠家常一样,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
“文件里说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咱们村购买农机具的农户正好可以申请政策支持,到时候种地更省力,收入还能再提高!”第一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将文件中的“大道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
“以前听文件宣讲,总觉得离我们很远,现在石书记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原来国家政策和我们种地息息相关!”村民马德录兴奋地说。
“今年这一号文件可都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好事!就说这农业补贴,以后咱种粮的补贴又有新调整,种得多、种得好,补贴就更多,这就是鼓励咱大伙把粮食种好,饭碗端得更稳呐!”第一书记的话一出口,村民们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去年我家种了15亩小麦,光补贴就拿了1800多块钱,今年我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多种粮、种好粮!” 村民马哈乃飞兴奋地说。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理解政策,工作队还精心挑选了宣传资料,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文件要点。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各媒体平台制作的短视频、动画等转发到村微信群,将晦涩的政策条文变得直观易懂,让村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宣讲不只在村委会,更在田间地头。正值春耕时节,驻村工作队的队员走进农田,一边帮助农民进行春耕准备,一边结合实际情况讲解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
“文件里说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村已经建设了20.67公顷的高标准农田,主要是及时解决好水渠塌方、淤泥堵塞的问题,这样灌溉更方便,产量也能提高不少。”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边帮村民播种,一边向村民马努海介绍着相关政策。
“太好了!我正愁着今年怎么提高产量呢,这下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马努海高兴地说。
驻村工作队还针对村民关心的粮食补贴、农业保险、农村养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帮助村民通过手机App申请相关补贴,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
除了政策宣讲和农业生产指导,驻村工作队还注重倾听村民的心声,收集他们对乡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大家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畅所欲言。
村民们希望能够改善村里的道路状况,方便农产品运输;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来源。工作队认真记录下每一条意见和建议,表示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努力推动问题解决。
“一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村民身上,把村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次宣讲,我们听到了村民的心声,也更加坚定了带领大家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文豪表示。
从“文件话”到“家常话”,从“会场”到“田间”,从“被动听”到“主动问”…… 加洛乎村驻村工作队用一场场“走心”的宣讲,将一号文件精神送到了群众心坎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