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街道宽敞整洁,一座座游园树木葱茏,一个个市场规范有序……立冬时节,漫步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街头,碧水蓝天,车畅其流。这里生态好、环境好、城市管理得好,处处显露出生机与繁荣。
如果将化隆县这座城市比作一幅秀美的画卷,那么,城市管理正是绘就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在这座城市的蜕变过程中,垃圾处理方式的革新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垃圾中转站 化“邻避”为“邻利”
不久前,化隆县首座生活垃圾中转站成功投入运行,标志着该县在垃圾处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座中转站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城区及周边村庄生活垃圾处理难的问题,更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环保化。
走进中转站,一辆辆满载生活垃圾的运输车正依次驶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司机们熟练地将车位对准卸料口,箱体缓缓抬起,整车垃圾倾倒而下。紧接着,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设备,将垃圾进行压缩处理。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高效快捷。
化隆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顺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城区及周边9个村的生活垃圾,均通过该中转站压缩装车后进行转运。这座中转站每天能处理10余吨生活垃圾。”
垃圾转运站虽小,但对群众影响却不小,如何在确保中转站正常运转的同时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这座生活垃圾中转站主要由垃圾中转车间、垃圾中转车辆及垃圾分拣棚三部分构成。其中,采用的垃圾中转车是一种新型、环保、操作简便可靠的车厢可卸式垃圾车,箱体的全封闭式设计有效避免了收集、转运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中转站还强化日常保洁和消杀工作,配备喷淋、除臭、消毒一体化装置,杜绝了二次污染,减少了蚊蝇滋生,确保了站区以及周边区域的环境卫生。
马则乃白是群科新区江山赋小区附近的一名环卫工。她说:“清理垃圾转运站,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天,我们都要对站内站外进行清扫,站内清洁要求全方位无死角,站外确保无垃圾堆积与杂物乱放。”
而在垃圾中转站投运前,化隆县城内的垃圾处理主要依赖附近的垃圾填埋场。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垃圾渗滤液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填埋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挥发性气体不仅令人不适,更影响附近居民的健康状况。因此,中转站的建成投用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单一填埋”到“清洁焚烧”
日升月落,庞大的城市有序运行着。舒适、干净的城市环境,离不开垃圾清运和处理。有统计显示,每个城市居民每天大约会产生1.1公斤生活垃圾。
“像群科新区主城区,每天会产生将近40余吨垃圾。” 化隆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站技术负责人牛雄波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在距离城区以北不远的半山腰上,化隆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站正在昼夜不停地运行着。自去年12月试运行以来,365天24小时连续工作,保障了城市垃圾日产日清的基本需求。
化隆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站项目,建设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20吨,设置2条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线,每条日处理垃圾达10吨。项目二期采用的焚烧处理线全套设备,是西北地区首个采用机械往复炉排的小型焚烧炉。
走进焚烧站,映入眼帘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线井然有序的运行场景。巨大的抓斗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在垃圾堆中灵活游走,降、抓、升、移、放,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这些垃圾在经过分类收集后,被送入焚烧处理设备内,在约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热解成气体和灰渣。
据处理站技术负责人牛雄波介绍,该项目总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20吨,惠及群科镇滩心村、滩北村、滩南村等10个行政村及新区60多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近2万人。项目设置了2条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线。而在项目二期,更是采用了西北地区首个机械往复炉排的小型焚烧炉,进一步提升了处理效率。
在焚烧处理过程中,烟气净化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系统采用了“高效半干反应塔+干粉/活性炭喷射吸附+袋式除尘器+烟囱”的先进工艺,确保了排放的气体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有效避免了大气污染。剩下的灰渣,会被拉到旁边的填埋区进行填埋处理,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这一垃圾处理方式的革新,不仅大大降低了群科新区周边垃圾乱堆乱放对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土壤的污染程度,还减少了垃圾填埋场的占用。分类收集的可燃性垃圾经过焚烧处理后,体积可缩小90%以上,大大节约了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与填埋法等其他处理方法相比,焚烧处理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且能够有效防止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二次污染。
“焚烧处理站的建设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一方面,它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改善了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牛雄波说,在化隆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站和垃圾中转站的共同作用下,化隆县的垃圾处理体系已经实现了从收集、转运到无害化处理的闭环管理。
如今,漫步在化隆县的大街小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已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内化为发展的基因。日新月异的城区风貌、干净整洁的街道、日趋完善的设施、便利实惠的服务、安全通畅的交通、文明有礼的市民,随着创卫工作不断推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正在成为山水化隆最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