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阳光正好,走进马新明的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播种冬小麦,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趁着晴好天气,马新明也带着家人在地里忙碌着,黝黑的脸庞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东一村,提起马新明,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年近六旬的农民,用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的种植道路,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我今年种了100多亩玉米,现在正是冬小麦开播的时候,还剩几天将全部播种完成。从今年的种植情况来看,小麦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每公斤小麦可卖到2.6元,亩均收益能达到1300元左右。此外,我还种了150多亩冬小麦和50多亩油菜籽。”马新明站在田埂上,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的种植情况。
今年59岁的马新明,之前一直用自家的拖拉机搞劳务运输。然而,随着劳务运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家中经济困难,还有两个儿子要上学,他根本无法外出务工,家中的开销成了大问题。
“当时家里的情况确实很困难,我一没学历,二无任何特长,只能在黄土地里想出路。”马新明回忆道。2014年,他将村里的3.33公顷土地承包下来,尝试种植冬小麦。然而,种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马新明面临着诸多困难。最大的挑战就是缺乏专业的农业劳动力,他一个人负责从播种到除草、灌溉、收割等所有环节,工作量很大。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农田里默默耕耘。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新明在日积月累的劳作中逐渐找到了一些种植技巧,效益也越来越好。他敏锐地察觉到村里大多数劳力都在经营拉面产业,导致无人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于是,他果断扩大了承包面积,开始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
2021年,他种植了6.67公顷玉米和6.67公顷冬小麦;2022年,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0余公顷;2023年,虽然略有调整,但仍然保持了5.33公顷玉米和4.67公顷冬小麦的种植规模;2024年,种植了6.67公顷玉米、10余公顷冬小麦和3.33公顷油菜籽,实现了种植业的多元化发展……
“刚开始,一亩地能产800多斤小麦,玉米能产1800斤左右。现在,小麦能达到1000多斤,玉米能达到2000多斤。”马新明自豪地说。按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小麦每斤1.3元,玉米每斤1.1元左右,除去种植成本,他的年收入能达20余万元。
随着各种新型农业机械的衍生,马新明也意识到更新老旧机械的重要性。尽管他没有什么新的农业技术或创新方法,但他尽量更新自己的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力成本。
马新明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他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播种、除草、灌溉、收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他还利用农业机械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
在销售方面,马新明也经历了从困难到顺畅的过程。刚开始,由于市场的面粉渠道众多,加之自己身在农村,没有外地的销售渠道,收获的粮食只能堆积在家中。幸运的是,他种植的小麦品质优良,得到了周边农户的好评,慢慢打开了销路。
“玉米销售过程中也遇到过市场波动及价格不稳定的情况。”马新明坦言。然而,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引导下,他将大部分的玉米秸秆制作成青储饲料,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增加了收入来源。
如今,马新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家里还盖了两层的小楼房、买了小轿车。这些变化不仅让他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满,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随着后期种植面积的扩大,马新明雇了东一村的大部分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户和困难群众在他的种植基地务工,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马新明不仅向村民传授选种和施肥等方面的知识,还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付出的越多,收获就越大。”马新明坚信这个道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勤劳和坚持的力量。在他看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地里,才能结出胜利的果实。
回首过去的十年多时间,马新明感慨万千。他说:“这十年多时间的种植业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效益,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还让我有机会为村民们做点实事。我会继续努力下去,为更多的人带去希望和幸福。”
未来的日子里,马新明将继续坚守在农田里,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勇往直前、追求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