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我们村里有个好书记!”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9月17日    

“马玉梅、马元青、韩佳怡……小朋友们,还差一个人,咱们再等一会。”连日来,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卡什代村的党员活动室门口,卡什代村党支部书记马军祥面前站着一群小学生,他正在一个个点名。

原来,前几天的大暴雨阻断了学生们上学、回家的必经之路,孩子们上下学成了一个大问题,老人天天接送不方便,孩子自己走又有危险。马军祥了解这一情况后,开始挨家挨户走访,统计学生人数,定好每天的接送时间,就这样开启了他防汛期间接送村里孩子上下学的工作。

“大家都来我右边、小心不要踩到淤泥里……”马军祥手里牵着两个年龄较小的学生,一边走一边关注着其他的学生,遇到有淤泥和落石的地方,就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我爷爷腿脚不便,如果每天接送我的话身体肯定受不住,要不是军祥叔叔每天按时接送我们,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学校。”在化隆县工农兵小学就读的马玉梅开心地说道。

“有村干部护送孩子们上下学,我们心里暖暖的。”卡什代村一位老伯伯感激地说道。

“卡什代”藏语意为“山梁上的老虎”。这里曾是化隆县德恒隆乡最西端卡力岗山梁上的一个贫穷小山村。曾经,卡什代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交通不便,水、电、讯、教、医等发展要素均不具备,住在群山环绕的大山深处,村民信息闭塞,代代被大山所困。年轻人拼命想有一番作为,于是,离开了大山,老人和幼儿便成了这个山村最多的人群。生活在村里的人们靠着一亩三分地填饱肚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候,马军祥和所有的村民一样,想走出大山,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于是他刻苦学习并顺利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之后又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于2015年毕业。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先后在德恒隆乡中心学校、化隆县公安局德恒隆派出所工作。

2018年10月,马军祥辞去了乡派出所辅警的工作,同年11月,通过党支部推荐、资格审查、谈心谈话等选拔程序,马军祥被纳入卡什代村后备人才队伍,任卡什代村村级事务助理员。2020年底换届选举时,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并兼任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马军祥从村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抓起,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村子慢慢有了凝聚力,党建工作也走上了正轨。

作为搬迁村的卡什代村,如何让搬迁后的群众富起来?

马军祥日思夜想,和村两委班子商量了一次又一次。于是,决定“内外”两头抓,一方面率先在全乡范围内推行“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在卡什代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本村的土地和草场资源,统筹利用200万元村集体经济产业扶持资金,大力发展传统养殖业。投资60万元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打造化隆高原绿色家畜产品展销店,年营业额突破300万元。盈利后一次性上交12万元,并为村里的脱贫监测户提供了10个公益性岗位,每人年收入6000元;另一方面鼓励有拉面技能且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外出开拉面店,协助缺乏启动资金的村民办“拉面贷”、租门店、配送原材料,协调银行给30多户农户贷款250万元,全力做好“后勤保障”。

为防止易地搬迁后村里出现撂荒地,马军祥在村里带头流转了133.33公顷土地,种上了小麦、青稞、豌豆和马铃薯等作物,并将自己第一年收成30%的作物收入给了村集体,用以激励群众,尤其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回乡创业。他还发动党员群众参加义务植树“大会战”,先后植树8000余株,让村里的环境绿起来、亮起来。

“产业有了,村民富了,还得让全村变美。”在卡什代村发展的路上,马军祥从没有停止过脚步。走在卡什代村,说起马军祥书记,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个年轻人了不起!”“我们村里有个好书记。”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马军祥任职4年多的时间里,卡什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马军祥和村两委班子来说,把每一件事落到实处,让群众满意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马军祥,这位年轻的“90后”干部,也将继续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干工作,把青春和热情奉献给这片土地,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幸福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