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啊,这村里可不是这番景象。”在金秋的温柔阳光下,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花科村披上了一袭金黄色的外衣,在这个充满藏族风情的村落,村民孔八斤看着村广场上几位保洁员感慨万千。他回忆道,过去的花科村,环境脏乱差几乎成了代名词。河沟里、树林里,随处可见村民随意丢弃的废弃物,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让村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如今,这一切都已悄然改变。
漫步在花科村,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环绕田野、穿越村庄,点缀其间的休闲绿地花开四季,清澈见底的河道穿村而过……伴随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昔日的小山村正变成村民心中的美丽幸福家园。
这一切的转变,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乡村美容师”——保洁员们。今年60岁的赵七月,就是其中一位。她已在岗位上坚守了四年,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村庄时,赵七月便穿戴整齐,手握扫帚,踏上她的“战场”——公路沿线。无论是细小的纸屑还是顽固的塑料瓶,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赵七月乐在其中。“每年能有三千六百多块钱的收入,还能为村里做点贡献,我觉得很值得。”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与满足。
在花科村,像赵七月这样的保洁员共有7名,他们都是村里的监测户。花科村党支部书记孔金寿告诉记者,要让这些家庭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村里特意设立了保洁员这一公益性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花科村的蜕变只是雄先藏族乡乡村振兴路上的一个缩影。
据乡政府工作人员王晓云介绍,目前全乡共有保洁员160名,配备了24辆保洁车辆,形成了覆盖全乡的垃圾清扫网络。其中,县级公益性岗位19名,村级公益性岗位141名,这些岗位的有效设置,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极大地提升了全乡的环境卫生水平。
近年来,雄先乡坚持以“户户干净、村村整洁”为目标,聚焦通村主干道沿线、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和广场、垃圾集中点等重点场所,每周进行村庄清洁。同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村内荒废空闲地和党员活动室周边的绿化带,组织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村庄的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为了形成长效机制,雄先乡还采取微信通知、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倡议书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村民们养成“好习惯”,形成群治群护局面。同时,依托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宣讲活动,广泛向村民开展净美村庄工作宣传,落实好门前“三包”,维护好村容村貌。
一项项落实的制度,正在雄先乡各村掀起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乡风文明的高潮,从党员干部到村民,每个人都一步一个脚印走在了乡村善治的道路上,一幅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