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凌晨,对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人民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平静,塔加乡瞬间被阴霾笼罩。而在这艰难时刻,化隆县塔加乡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和办公室人员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全乡抗震救灾工作筑起了坚实的后盾堡垒。
今年,塔加乡综合办公室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积石山“12.18”抗震救灾“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塔加乡综合办公室作为全乡的主枢纽,是保持全乡正常运转和协调各方的桥梁纽带,是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它担负着上传下达、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杂琐碎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全乡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运转中心和指挥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这场从未遇到过的地震灾害,塔加乡综合办公室成员充分发挥上连领导、中连部门乡镇、下连群众的纽带作用,沉着应对,科学组织,成为塔加乡抗震救灾中的“坚强纽带”。
地震发生时,塔加乡党委副书记索南尖措正在宿舍为第二天开会时的发言作准备材料。感受到“大地晃动”的他立刻冲出宿舍,一边拍着其他宿舍的门一边大喊道:“地震了,快到广场上集合!”“快,清点一下人数,看谁还没有下来……”索南尖措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所有人都集结完毕后,他便立即开始安排相关工作。
“联点领导带领驻村干部立即深入各村查看受灾情况,确认是否有人员伤亡,时刻做好群众转移工作,尤其是地处山体滑坡地段的群众,一定要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在索南尖措的指挥下,全乡干部立即深入各村开展摸排工作。
由于塔加乡地处化隆县最东边,地震发生后,塔加乡曹旦么村和贡什加村两村受灾较为严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索南尖措立刻带领塔加乡综合办公室成员赶往了受灾现场。
然而,受地震的影响,原本二十分钟就能赶到曹旦么村的路程,他们硬是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时,山路上有很多滚落下来的碎石,阻挡了前往灾区的道路。”索南尖措与其他工作人员并没有被随时会发生的余震所击退,一心只想着赶快赶到受灾现场,尽快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
凌晨1点,索南尖措等终于赶到现场,立马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曹旦么村、贡什加村87户290名受灾群众全部转移到了安全位置。
在抗震救灾期间,塔加乡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不停地穿梭于各村及各安置点,坚持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第一要务,每天深入安置点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困难,协调上级部门及时把应急物资全部分发到安置点群众手中,让受灾群众第一时间有棉衣穿、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医疗服务、有安全温暖的临时住所。同时,在群众安置点设立临时党支部,安排乡、村干部时时关注安置点上的安全生产,以防发生次生灾害,切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在危难关头人心不乱、力量不散。
几天来的连轴转,让塔加乡综合办公室的成员双眼充满疲惫,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在他们心里,牵挂的是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送往医院救治的伤员……“抗震救灾工作繁而杂、多而碎,除了统计受灾人员信息,还要保障各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最吃力的就是对群众的政策宣传和保障全乡的社会稳定。”索南尖措告诉记者,针对安置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塔加乡综合办公室成员挨个遍访,每到一处就用藏语为群众讲解政策、解答疑惑。
值得一提的是,塔加乡身处农牧区,安置群众的牛羊也是当时存在的最大问题,索南尖措便与村两委当起了临时的“调解员”,及时上报指挥部会商后,一一给予解决,做到“安置到位、生活不乱”,切实降低了群体性矛盾纠纷事件发生的概率。
“发生地震灾害,最受苦的是老百姓,最受累的也是老百姓,他们一辈子的心血,随着地震的到来,什么都没了,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争取到更多的利益。”索南尖措说。
记者了解到,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塔加乡累计出动党员干部600余人次、排查农房853户,学校(教学点)9所、卫生院(卫生室)10所、村级活动服务中心9处、寺院及僧舍69处、地质灾害隐患4处、修复水渠1处,并对辖区道路、网络和电路等开展了全面排查。为确保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设置临时过渡安置点4个,先后搭建168顶板房、36顶帐篷。
大爱无边,真情无限。在这场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塔加乡综合办公室忠实履行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抗震救灾、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动人篇章,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临危不惧、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光辉形象。
如今,一座座新房在塔加乡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田间地头,农民们重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尽管伤痛犹存,但生活的旋律己在塔加乡重新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