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乐都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韩海强说,近年来,乐都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个示范”为引领,紧紧围绕测评指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力促进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
乐都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民族团结工作的重大要求,区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推进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考察巡察体系,融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聚力打造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乐都区从深化内涵、丰富载体等方面多向发力,推动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培树示范典型,整合资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效融合,打造高庙镇、瞿昙寺、寿乐社区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使每个示范点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系统化。强化互嵌共融,以城市七色党建为引领,推行积分超市,打造“红色物业”,延伸“蓝色网格”,成立“民族之家”,建设石榴籽家园,探索嵌入式发展模式,推动各族群众互融互助互亲互享,铸牢各民族兄弟齐心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加强宣教引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教育各层面,打造一批主题宣传品牌,建设一批示范学校、教育基地,选树宣传身边模范,全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驻村帮扶干部成为“党的民族政策一线宣传员”。常态化开展瞿昙寺花儿会、北山赛马、南山射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区民族工作的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厚植为民情怀,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有序实施民生发展工程,件件惠民举措扩大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拼图”,促进了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构筑共有精神,筑牢民族文化“压舱石”。建成民俗文化馆、射箭场、民族书屋等一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北山赛马”“南山射箭”等文化活动,创办黄河灯阵传习所、花儿传习所,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以凤山书院为引领,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推进“十项行动”,谱就三交共融“山海情”。借东西部协作深入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心连心”帮扶、互动联谊等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持续巩固深化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生军说,近年来,互助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凝聚起各民族儿女同心向党、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经验。
站高谋远担当使命,始终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政治责任,推动创建工作“有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看望土乡各族干部群众时的殷殷嘱托,准确把握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刻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性意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县工作大局,高位推动,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实施、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凝聚合力全域创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确保创建工作“有感”。主动融入全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格局,坚持分类施策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载体新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进”活动,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持续擦亮彩虹故乡、七彩农业、土族盘绣、青稞美酒、互助家政“五张名片”。深入实施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大力开展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全县各族群众共享“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幸福生活,推动形成“全域创建、融合发展”工作格局,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县各族群众,切实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持续巩固深化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现创建工作“有效”。围绕“互嵌共融、全域创建”的目标,借力群众性文化、民族节庆等主题活动,全力打造“一乡镇一品”特色,做实做细“民族团结进步+”,持续拓展各民族“三交”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节日、旅游日等节庆活动,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构建全域宣教格局,充分实现文旅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双融合,持续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产业发展深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拉洛说,近年来,化隆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纲”,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推进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隆实践。
牢记殷殷嘱托,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始终牢记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谆谆教诲,以“十二个必须”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思想政治引领,紧扣“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十一进”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实现干部教育全覆盖、国民教育全覆盖、社会教育全覆盖。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巩固提升“七项行动”,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投身化隆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注重宣传教育,全面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共识。高标准打造运用“化隆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化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桑热嘉措事迹展览馆”,发挥教育基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指导教育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传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学校活动。举办杏花文化艺术周、锡山——化隆文化艺术周等县乡村三级文体活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九曲黄河、杏花飘香,水韵群科、拉面之乡,亿载丹霞、百年藏庄”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民族团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凝聚起全县各族人民思想共识。
丰富创建载体,凝心铸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紧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总要求,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创新开展“百企联百户”“干部联百户”等活动,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部纳入保障,全力打造“五小庭院”经济项目,开启“统种共富”农村土地种植新模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各族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创新“同心”引导模式,支持宗教界开展宗教公益慈善事业,有效指导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
推动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深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态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努力跟上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步伐,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三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一批特色产业已经或正在形成,群众收入持续增加。近三年投入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214万元,开展“健康饮茶”“送茶入户”等活动,累计受益脱贫户(监测户)1.6万余户。探索出台拉面企业先建后补、拉面先进个人奖励、品牌培育奖补等拉面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推动拉面产业提档升级,在丰富拓展“三交”载体上作出示范。
努力打造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
平安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王天善说,近年来,平安区委、区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12378”工作路径,推动创建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坚持“一个中心”,凝聚工作合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高位推进,在区委常委会等会议上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召开全区性大会部署推进重点工作;成立由县级领导干部带队的督帮工作组经常性开展指导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定整改时限,推动工作落实。
深化“两个促进”,夯实工作基础。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为抓手,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发布“祝福·平安”区域公共品牌,创作民族团结主题歌1首。打造省级示范单位(点)3个、省级教育基地3个、市级培训基地3个,培树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各1人。打造“同心圆书屋”,组织“古驿平安”推荐官等网红队伍,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加强东西部协作,与惠山区签订《落实国家民委“三项计划”合作协议》。深入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开展“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活动,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常来常往。打好民族文化传承牌,深挖古驿文化内涵,打造全省首个“中国诗歌之乡”,成功举办“热土中国行·相约平安”大型文旅活动,全力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强化“三种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优化公共服务管理,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协作工作机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爱国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强化宗教教职人员教育培训,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维护稳定;搭建政协“有事好商量”、统战“乡贤理事会”等基层民主议事平台,法律服务站(室)实现全覆盖,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居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
促进“七个融合”,提升工作质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民生福祉、文化引领、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相融相促,有形有感有效做好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送气接污”老旧小区改造扎实推进;持续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综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教育、医疗资源更加均衡;成立蚂蚁云彩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平安区假发工厂,着力解决大学生和留守妇女等群体就业问题。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的实践中,平安区将努力打造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力争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和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贡献平安力量。
在青海东部门户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屈长林说,民和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齐力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和谐的新画卷。
坚持高位推动,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谋划和推进,制定完善创建总体方案和阶段推进方案,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强化措施,细化任务,压实责任,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每年下拨资金300万元,以制度保障、责任到位、工作落实,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坚持强化教育,激发民族团结“原生力”。立足多民族自治县的基本县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战略部署,持续筑牢思想根基。建立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党委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纳入中小学校、党校培训课程,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多形式开展民族政策知识和创建工作宣传,举办“非遗进校园”、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等活动,鼓励演艺团体积极创作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同时开展文艺演出、摄影书画展览、射箭邀请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品牌培育,增强民族团结“感染力”。强化示范引领,深入挖掘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以开展“最美家庭”“进步先进人物”评选等方式培育典型,形成新的示范创建格局,扎实开展“十进一联”活动,创新培育“桃源石榴红”品牌,扩大示范引领。全县现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省级示范单位5个,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5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4个。依托海东民和与兰州红古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搭平台、建渠道、抓协调,签订“1+15”“1+7”合作框架协议,多次多形式开展交往交流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石榴籽家园”等多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建立嵌入式、融入式居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评定民族团结示范户200户、示范楼栋50栋。
坚持增进福祉,提升民族团结“感召力”。民和县作为身处甘青交界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聚焦灾后恢复重建、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提质增效等方面,进一步凝聚起全县各族群众投身现代化新民和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投资2014万元,涵盖特色产业发展、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12个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惠及22个乡镇230个村,受益群众约15.6万人,切实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青海东部门户大地上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探索符合海东实际富有循化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桑吉说,近年来,循化全县上下一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符合海东实际、富有循化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进一步深化,呈现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政治引领,拓展宣传教育方式。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发挥主流新闻媒体优势,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事迹,并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的思想共识。
致力产业发展,聚焦民生福祉。依托孟达天池、十世班禅故居等资源优势和“和美循化春来早”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生态游、民俗游、黄河游、红色游,建成波浪滩生态旅游观光园、红光村红色旅游基地等一批新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县城东西片区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12.24亿元,完成S202县城过境公路项目,完成交通投资17亿元;推进省道和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改建县乡公路近千公里,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
创新工作思路,夯实法治保障。加强社会依法治理,建立完善维稳情报信息预警网络体系,开展法律“七进”“双百”法治宣讲等活动,运用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出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制定硬措施和约束条款,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修改完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9部地方性法规,颁布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打牢文化基础,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举办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爱国主义思想研讨会,挖掘以红光村为主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间民族团结传统的“许乎”文化;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开展宗教教职人员和党外代表人士5年培训计划,拍摄了4部“许乎”文化纪录片、出版了5本创建工作系列丛书;培育“爱国爱教”“团结开寺”等和谐寺院品牌,培育积石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循化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出版《黄河从这里拐弯》《喜饶嘉措——永远的大师》《循化许乎文化的民间记忆》等一批宣传循化各族人民心向党、心向祖国,反映循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书籍、专题片、民间音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