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黄河岸边“丰”景独好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时间:2023年11月07日    

深秋,黄河上游谷地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秋收接近尾声。

10月31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唐寺岗村集中连片的28公顷玉米地,犹如一面“青纱账”,在微风吹佛下摇曳着希望。当地农户正利用晴好天气抢抓农时加紧收割,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秋收景。

“你看,这个玉米杆最高的有3米多,叶片宽大浓绿,结出来的玉米粗壮香甜,玉米杆粉碎后和饲料混合做成‘面包’,是西门塔尔牛最爱吃的‘点心’。”唐寺岗村入股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户马哈入那说。

“这个品种是铁研53号,我们村90%的村民都在种,一般亩产800公斤至900公斤,去年全村收益30多万元,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我们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确保玉米及时收获,不误农时。”唐寺岗村党支部书记马明军说,“看完陆地上‘金银山’后,一会儿我带你再去看看水中‘聚宝盆’——我们村的特色产业三文鱼。”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那如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好“土特产”文章,延伸好产业链,把好资源转化成好产业,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变成省内外广大消费者口里的好味道,是化隆县各级党组织一直探索的问题。

唐寺岗村,位于化隆县的黄河沿岸,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碧涌、空气清新,有“高原小三亚”的美誉。蜿蜒曲折的黄河孕育出温暖湿润的气候,水中臻品三文鱼,成为主导群众增收致富的全新引擎。

“按照现在的价格,每斤能卖到40元,收益确实很不错的。”在露天养殖基地,养殖户马贞军边介绍边在池内扯起渔网,瞬间一尾尾活蹦乱跳、个头肥美的三文鱼跃出水面,让秋捕成为黄河上游最耀眼的节奏。

近年来,唐寺岗村抢抓市场机遇,坚持鱼种本土培育和饲料外部引进“两手抓”,通过“党支部+基地+养殖户”经营模式,创新打造“唐港泉三文鱼”品牌,延伸养殖、销售等产业链,把脱贫户、监测户作为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的重点带动主体,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丰富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内涵。目前,合作社占地面积33.3公顷,发展养殖池塘24个,年产黄河三文鱼5000公斤,全年营业额达40万元。

产业要振兴,联农带农是基础。近年来,化隆县重点围绕“提质、增量、补链、扩输”四个环节定向发力,以稳粮增收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充分发挥“超净区”产地优势,鼓励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模式,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强筋壮骨”。

此外,化隆县把“打造”作为出发点、把“输出”作为落脚点,每个乡镇均培育出2个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近四分之三的脱贫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成紧密利益联结体,通过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做优“特”字文章、打响“农”字品牌,夯实“富”的根基、修长“链”的产业,做强做优成为“点绿成金”样板,真正让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这列高速“动车”,直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新高地。如今,极具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的沙连堡乡金蚕豆、查甫乡马铃薯、群科镇日兰西瓜等名气越来越响亮,联农带农富农“聚核”效应日渐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