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化隆快讯
驻村工作队为村民找到农产品销路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3年09月25日    

“这周的配送任务有点艰巨,目前已经预订了20只土鸡,30个油饼……”黄海一边盘算着订单,一边说道。

黄海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初一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最近一段时间,他和工作队专门在忙一件事情,忙着记录农户的农副产品预售订单,帮助他们卖货。

今年6月,黄海被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派驻到初一村,在近四个月的时间内,黄海通过入户走访发现,初一村部分农户有散养土鸡的经验优势,土鸡肉质肥美鲜香可口,很受市场欢迎。

初一村位于初麻乡东部,属于平均海拔2900米的脑山地区,距化隆县城有36公里,全村有3个社205户937人,农户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由于山大沟深,初一村交通闭塞,缺技术、缺资金,村民收入微薄。

“发现农户散养土鸡的销路不行,我和队员就想着为农户们做点事情。”黄海说,由于是小规模散养,产出数量不多,无法形成批量式订单销售,更没有便捷的销售渠道,农户只能自产自销或是卖给同村、邻村的村民,加上进出初麻乡的道路曲折颠簸,外出售卖成本高昂,不少村民便放弃了外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黄海便萌生了帮忙带货的想法。

随即,黄海便在微信群、朋友圈“牵线搭桥”。渐渐地,知道初一村农副产品的人逐渐多了,订单也开始慢慢增多。每到周五回省城西宁之际,黄海在完成手头工作后,就会开车到村民家取土鸡、油饼等土特农产品,再将这些产品连夜送至卖家手中,这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现金,村民对黄海的行为赞不绝口。

正如黄海所说,通过发朋友圈帮农户销售农副产品的方式,不仅大大节省了村民销售农副产品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也进一步增强了村民增种增养的信心。

“想不到我们村里不起眼的土鸡能这么走俏,等今年的300只土鸡售完,我计划利用产业帮扶资金扩大养殖规模。”作为受益人之一,初一村村民马阿卜都说道,家里需要供3名在校大学生读书,家庭经济来源单一,驻村工作队了解到马阿卜都的家庭情况后,不仅帮他售卖土鸡,还帮他申请了1万元的产业帮扶资金。

初麻乡党委书记马春霞表示,通过帮助农户销售土鸡等农副产品,初一村驻村工作队架起了帮扶“连心桥”,既帮助了苦于买不到好品质农产品的城市居民,又打开了农户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初一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收支问题。

初一村驻村工作队指尖的“以买代帮”服务模式,打开了初一村村民农副产品销售新路子。截至目前,工作队共销售土鸡110余只,为农户代销金额近1.27万元,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增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