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着谷地和沟壑流经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第一站便是雄先藏族乡,村庄深处,炊烟袅袅。雄先乡街道村村民世世代代吃着黄河水,而村级河湖长靳培忠担负着最艰巨、最神圣、最重要的守水护河任务。
“往年只要一下大雨,河道就会冒出很多垃圾。”2017年刚担任村级河湖长时,靳培忠面临着河道管理范围大、管理人员少、生活垃圾多等难题。
街道村内有黄河支流1条、河道2条,近7公里,保持河道常年整洁可谓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作为村级河湖长,不论工作多忙,不论清晨傍晚,靳培忠始终不会落下对责任河道的巡查工作。每周他都会花好几个小时走遍每一条河道,仔细检查河道是否存在污水排放、倾倒垃圾、淤泥堵塞、堤岸冲毁和非法采砂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协调处理,全力保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河湖长,靳培忠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支部建在河道上”,设立党员护河先锋岗,由党员、保洁员及群众组成护河先锋队,“疏、堵、拦、捞”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河道“清四乱”、规范采砂等涉水活动,整治侵占、破坏河道行为。同时,对周边村社、商铺群众进行走访宣传,及时发现并整治不规范的生活垃圾堆积、倾倒和违规乱建等情况,构建党建引领、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目前,已设立5个党员护河先锋岗,30余名群众自发加入护河先锋队。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街道村常住人口88户330人,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就有4吨到5吨之多。先前,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支扎河道,黄河流域也遭受了污染。望着全村34公顷的耕地,如何攻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靳培忠陷入了沉思。
2022年9月,经过多方协调,投资1100万元的污水处理项目在街道村、支扎上寺、江扎村、支扎下寺落地实施。随着近9000米的污水管网改造顺利完成,化粪池及污水处理站建设竣工,街道村的河道迎来了新变化。“通过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站日均处理污水40吨,化粪池处理污水75吨,生活污水层层过滤便可净化排出,惠及760余名群众。”靳培忠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在靳培忠担任河湖长的这几年里,他主张以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模式,带领群众定期植树造林、疏通河道。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理河道垃圾10余吨,治理生活用水排污口7处,治理河道采砂1处,整治影响河道行洪问题2件,植树造林46.7公顷。
随着汛期降雨增多,河道水流量增大,上游大量的枯树、杂草和生活垃圾随着雨水被冲刷到街道村的河道中,严重影响河道生态水系和河道行洪防汛安全,每日巡河便成为靳培忠的重点工作。“今日巡河完成,大理河道有生活垃圾,已组织人员整治,目前河道行洪没有问题。”他在“智河”App上详细记录着巡河情况。
作为河湖长,在汛期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靳培忠牢牢扛在肩上的责任。在化隆县水利局和雄先乡政府的牵头下,全乡示范性山洪灾害防御、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救援综合性应急演练工作在街道村拉开了序幕,靳培忠为群众上演了一场“好戏”。
“应急演练可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和防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们积累了实战经验。”靳培忠披着雨衣神情激动,一位基层河湖长的护河故事还在进行着……
今天的街道村,“河湖长制”走向“河长治”,黄河上游清澈的河水映射出的不仅是乡村建设的步伐,更是良好生态带给群众的幸福和欢乐。通过不断提升河湖治理内涵,靳培忠借着打造沿黄旅游景点东风,带动村内藏式银器加工、散养土鸡等特色产品销售,以生态效益带来经济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和群众的巡河、护河意识显著增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底色不断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