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等我绣完这一针,咱们这个作品算是正式完工了……”“是啊,我已经绣好五个了。”这段对话是来自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55岁的安桂兰和三位绣娘在绣党徽时的场景。
近日,化隆县群众安桂兰、才让卓玛、马雪莉和马索尔代,手捧红色底布,化身“绣娘”,怀着满腔热情,穿针走线金色党徽,一针一线把坚定信念从指尖绣入心田。连日来,4位绣娘坐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喝茶聊天,聊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一拧就有的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有困难政府就能帮忙解决……他们表示无法用言语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就计划用指尖传递感激,将这份小礼物献给敬爱的党。
她们照着步骤,按照图案,反复琢磨,用金色的绣线,勾勒出镰刀和锄头的轮廓,在小小的红织布上飞针引线。为了绣好庄严的党徽,她们你一针我一线都特别小心地绣着,边绣边聊,用一根根“红线”串起了她们爱党爱国之心,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党建+非遗’的新模式,用小小的针线,绣出对党的热爱、忠诚和敬意。”绣娘才让卓玛对着党徽介绍道,这面党旗由来自不同村庄的4位绣娘合力,历时5天完成。
安桂花为了把这面党旗绣好,专门佩戴上了老花镜,有的人把手指刺破了还在坚持。
“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美好幸福的日子,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加入青绣工坊后,我们有了很大的收益,我把想说的话都绣在党徽上了。”在60岁的马索尔代看来,刺绣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意的传递,带着手指的温度献礼党的102岁生日,是表达最真挚的祝福。
近年来,群科镇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青绣就业工坊,目前,已有20多位村民在这里稳定就业,每年稳定收入达5000余元,传承刺绣技艺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刺绣产业“绣”出来的“手指经济”,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今后,群科镇党委将会继续加大对辖区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党建引领、宣传推介、融合发展等系列举措搭建起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快车道,让非遗文化成为群众精神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硬菜,进一步提升辖区全民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