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在海东市调研时提出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崇尚创新,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奋力打造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海东”为化隆县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化隆县及时组织全县各县级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利用两天时间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学习省委书记王建军、省长刘宁在海东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谋划明年工作务虚会”,要求各级各单位充分认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和把握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全面系统深入扎实地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努力使讲话精神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遵循。并要求在下一步工作中,全县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在海东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同志在全市省管领导干部(扩大)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要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兰西城市群建设、东部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机遇,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盯年度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央“六个稳”的要求,扎实开展“四个奔着去”大抓落实活动,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一优两高”在化隆落地生根。
会议要求,2019年化隆经济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坚持保护优先为出发点,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化隆。贯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海东市委、市政府“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打造生态高地。一是抓好环保大督查问题整改。继续巩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坚决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加快推进牙什尕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和黄河干流沿线禁养区内7家畜禽养殖场搬迁工作,并定期开展“回头看”,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按时完成整改销号。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严格执行《化隆县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办法》,加大联防联控,狠抓烟气、粉尘、扬尘、水污染、生活污水等专项整治,深化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重点实施好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县城和新区煤改气改造、沿黄47村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力争空气优良率达到81%以上,PM2.5平均浓度较考核基准年下降15%。三是实施好生态建设重点任务。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全力构建以“三带四林场”为主的生态安全格局。重点实施好投资1.28亿元的提速国土绿化建设项目、投资2580万元的沙棘经济林提升改造扶贫项目、投资1075万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继续开展春秋季义务植树“大会战”活动,力争完成育林基地建设5000亩、人工造林6.7万亩、义务造林植树6000亩以上。四是落实好生态保护监管责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争取2019年再实施10万亩以上退耕还林,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重点实施好10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黄河北岸生态治理项目,积极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确保黄河出县断面和13条黄河支流水质达标。
二、以提升发展质量为关键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产量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商品品牌化、消费三产化的目标,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需求,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持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立足我县丰富的草场资源,紧抓全省“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及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机遇,加快构建以两区、三园、四带为主的高原特色农牧业布局。重点发展具有化隆地域特色的优质农牧产品,推动种养殖向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投资2.83亿元,扶持发展现代生态牧场1个、家庭农牧场200个、规模养殖场10家,种植油菜20万亩以上、牧草20万亩,打造产品可追溯、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高原绿色生态牛羊肉、鸡、冷水鱼、冠菊、菜籽油等食材供应基地,培育“种草-养殖-加工-配送”为一体的产业闭环,促进一产增产增收。二是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我县的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以资源、市场、空间换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和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轻、优”产业,重点实施好光伏发电、经济区道路建设、达杰保健酒、饮料加工等项目,积极争取实施风能发电项目。加大园区标准化厂房以及水、电、路、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经济区承载能力。依托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围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进一步细化、量化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5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在精准扶贫产业项目投资方面,重点向群众口碑好、诚信程度高的民营企业倾斜,同时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和垄断性中介服务,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三是着力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以拉面店规范扩面和提档升级为重点,培育商标品牌店,扶持拉面连锁示范店、拉面样板展示店、扶贫创业示范店、精准扶贫拉面实训店,力争我县籍人员开办的拉面店总数稳定在1.5万家以上,从业人员稳定在11万人(次)以上。四是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年内争取完成雄先缸山4A级景区申报工作,全力做好本康沟花海项目后续工作,加快推进安达其哈花海建设项目,确保4月份开放运行。依托黄河资源、宗教寺院、古村落、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高质量举办好杏花节、汽车越野赛、搏击赛、半程马拉松等节会赛事,推进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大美青海·山水化隆”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五是继续做大拉面电商平台。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全力实施好投资1500万元120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建设,扩大县内产品线上销售额。
三、以提高生活品质为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按照“双城共建、齐头并进”和“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宜人、各具特色”的思路,着力构建“双城发展、重心带动、六镇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全力推进新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融合,有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实施好投资4.1亿元的群科特色小镇兴隆路、投资3.5亿元的群科新区北环线、投资7800万元的沿黄滨河道路以及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加快打造以拉面产业集聚发展、黄河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等为一体的拉面特色小镇。争取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巴燕县城至群科新区至循化的高速公路,打通南北对接大动脉。二是加快完善县城功能。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融合发展的思路,突出开发改造并举、传承创新共融的理念,重点实施好投资6800万元的巴燕镇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投资2913万元的县城公租房建设项目、投资1800万元的巴燕县城旧住宅小区雨污分流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县城4个污水排放口收集项目、投资600万元的县城体育广场和拉矿路等项目,不断完善巴燕城市功能。三是着力夯实城镇基础。实施好扎巴、甘都美丽城镇建设,积极争取并实施昂思多镇、雄先乡美丽城镇项目,实施好投资1315万元的480套棚户区改造、投资7586万元3444户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争取实施投资1464万元牙什尕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不断完善集镇规划和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商贸物流型、旅游服务型、交通枢纽型、农牧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四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认真执行《化隆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解决好县城私搭乱建、私拉乱接、乱停乱放和白色垃圾污染等问题,扎实开展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县城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5%以上,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以决胜全面小康为着重点,攻坚深度贫困,加快致富步伐。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市委、市政府“十个100%”,严格按照“12348”脱贫攻坚思路,确保年内24个贫困村退出、2345户8730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一是夯实脱贫基础。严格按照“3+20”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及早争取项目,精准整合涉农资金,扎实推进“八个一批”工程,投资1.14亿元全面完成20个贫困村11座综合服务中心、9座文化广场、11座广场公厕、1318盏路灯、330米道路硬化建设等项目。二是加快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资产收益扶贫机制,重点实施好投资2.006亿元的144个贫困村的29.5兆瓦光伏扶贫产业项目、218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确保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积极引导贫困户从事高效农牧业,实施好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带动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三是攻克深度贫困。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产业扶贫规划,突出地域特点,投资7648万元对6个深度贫困乡镇倾斜扶持,全面落实深度贫困地区实施的产业、教育、生态、保险、健康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实施好退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项目,精准实施拉面经济、乡村旅游、兜底救助等扶贫工程,统筹做好非贫困村转移就业工作,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四是深化合作交流。严格按照《化隆县进一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的分工和任务,主动谋划,加快推进15个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继续加深在医疗、教育、干部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巩固结对帮扶成效。同时,深刻汲取630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的惨痛教训,健全扶贫督导机制,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严格考核监督,确保扶贫资金运行安全。
五、以推动项目建设为支撑点,扩大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基础。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和民计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加快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县级领导联点重大项目制度,实施好总投资79.09亿元的各类项目153项,力争完成投资32.15亿元,同比增长9%以上。重点实施好投资1.34亿元的巴燕镇、扎巴镇、甘都镇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投资1.7亿元的青海源隆拉面集团牛羊肉深加工及汤料研发、投资27亿元的官哈公路升级改造以及群科新区北山绿化及水利配套设施等项目。二是抓好项目前期。扎实开展项目生成年活动,围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特色小镇、厕所革命等方面超前谋划项目,做实做细项目前期,提高前期质量,争取更多好项目、大项目纳入省市盘子,形成“开工一批、续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势头。强化要素保障,年内完成占补平衡3000亩以上。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违规招投标专项治理活动,加强项目质量、资金、施工安全监管,落实项目“五制”管理。三是注重对接协调。在全省重大前期项目工作责任分工中,总投资36亿元的化隆县黄河流域北岸及北山绿化工程、总投资60亿元的化隆至循化高速公路被纳入项目盘子,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项目制度,落实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法,加强跟踪落实,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四是强化招商意识。聚焦群科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重引资、引技、引才、引智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主动对接省内外龙头企业和返乡创业群体,争取引进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亿元项目6个以上,引进省外资金10亿元以上。
六、以改善民计民生为切入点,完善公共服务,增进群众福祉。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根本任务,确保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收入的79%以上,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基本生活。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六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攻坚计划,拓展合作办学、异地办班等模式。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支持力度,强化部门联动和依法控辍,坚决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标并提高。实施好特殊教育学校、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医院资源整合进程。深入推进分级诊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强化村医实训,统筹做好卫生应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二孩政策、健康扶贫、中藏医药传承等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化隆”行动计划,全面促进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转型。三是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继续将城市、农村年人均低保标准按规定提高。加强对优抚对象、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救助工作。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军转安置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组建城市公交公司,对全县6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乘载。同时,深入开展“冬日六送”活动,实施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
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点,切实防范风险,提升服务能力。健全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规划》,压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和金融监管机构风险监管主体责任,通过争取转移支付、加强税源管理、激活存量资金等方式,力争2019年完成1.5亿元政府债务化解任务。加强县乡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财政债务管理和偿还机制,确保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持续开展全县“小金库”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坚决守好、守牢、守稳“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扎实开展好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工作,全力做好国有建设用地反馈问题整改和审计署政府债务审计整改落实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行业监管责任,加大对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实、做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地震、干旱、洪涝、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不懈开展“两反四防”,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