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控辍保学及教育扶贫的有关会议精神,落实“一个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等,一刻也不能停”的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化隆县进一步强化措施,精准发力,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打好“行政控辍、依法控辍、扶贫控辍、质量控辍、情感控辍”这五张牌,确保如期实现控辍保学目标。截至目前,共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2809名。
一是全面掌握情况,强化行政控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核实、摸清适龄儿童少年基本情况,重点掌握流动人口子女中的适龄儿童少年信息,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档案,对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学籍实行统一管理,规范学生学籍的建立和变更手续,对全县学生入学、变动、复学、辍学情况进行分析,把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段,把流动留守与家庭贫困儿童作为重点监测群体,及时掌握辍学动态。严格实行流失生周报制度,对未按时返校的学生进行家访,对于反复家访仍未返校的学生,及时研究对策,严格按照“六个禁止、十二个凡是”相关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开展劝学工作。截至目前,共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2809名。
二是严格执行法律,强化依法控辍。随着巴燕镇、谢家滩乡、群科镇、甘都镇、牙什尕镇5个乡镇开展控辍保学“官告民”工作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并形成了强力震慑,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实现“官告民”各乡镇全覆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严格、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和细则,综合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确保控辍保学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对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员,不得享受“带薪在岗+实训”“学子圆梦”“雨露计划”等优惠政策,不进行待业登记,不安排就业或提供就业条件,不发放营业证照;对于适龄少年结婚的,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按“强奸罪”提起公诉;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寺念经的,清真寺一律吊销开学阿訇的宗教教职人员资格证,佛教寺院一律取消民管会主任僧人资格证,对于仍不配合工作的坚决封寺;对随父母外出的1458名辍学生,加强信息追踪,督促在外就读学生将就读证明发回原籍,并动员在外打工辍学学生在流入地学校或返回原籍就读,对辍学在外打工经反复动员仍不入校的,一律取消相关优惠政策;针对安西、格尔木等地就读的学生,加强与输入地的沟通协调,掌握具体情况,出具书面证明,得到省厅认可。同时,加强督促检查,对于推动落实不力、劝返成效不明显的乡镇及部门主要负责人,该问责的问责、该免职的免职。
三是落实帮扶政策,强化扶贫控辍。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把有适龄儿童少年的贫困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扶活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机制,特别是把贫困、留守、流动、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作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重点人群,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动员鼓励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对于非住校特困生,参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标准资助,严防因家庭贫困导致学生辍学。
四是全面提升水平,强化质量控辍。通过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教育质量来吸引学生主动入学,并保障已劝返学生的就学条件。持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投入力度,对照均衡发展指标逐项找差距,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配齐教学设备,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禁止游戏娱乐场所接纳少年儿童,严格打击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行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强师德、补数量、提质量、重管理、保待遇”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效缓解教师总量不足和学科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教师交流轮岗、统一城乡教师编制、特岗教师等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利用无锡市锡山区、中国地质大学等对口帮扶单位优秀的教育资源,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深化与青岛国开集团的“异地办学”“异地办班”等合作办学模式,切实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强教育教学过程性监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六年行动计划》,聚焦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配套,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确保辍学生“劝得返、留得住、学得好”。
五是建立关爱机制,强化情感控辍。将贫困、留守、流动、残疾、问题学生群体纳入重点关爱群体,帮助适龄儿童少年解决入学困难。针对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法定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乡镇批准,县教育局备案,县残联、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解决困难后送其入学。教育教师注重职业道德提升,形成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着依法依规和教育引导并举的原则,有的放矢地开展动员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道理引导、情感感化为主,以法律、行政手段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