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化隆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市委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立足县情实际,聚焦 “六个着力”,精心部署、精准施策、精细落实,不断理清产业扶贫工作思路,明确产业扶贫责任目标,完善产业扶贫制度保障,挖掘特色产业发展典型,全县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壮大,贫困户增产增收致富的局面正在形成。
着力夯实责任明目标。化隆县委、县政府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任务目标,聚焦产业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延伸等产业发展思路,先后召开常委会、领导小组会、常务会、专题会、推进会、评审会、现场会等各类会议达22次,对产业扶贫工作统筹部署、高位推进,构筑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产业扶贫的大格局。严格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牵头抓总,分管领导抓具体的责任制,构建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动抓、靠前查、亲自督,32名县级领导联点抓协调,16个行业部门积极抓对接,19名乡镇党委、政府及51名第一书记主动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积极发挥“双组长”制作用,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和挂责问效,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全力完成全县51个贫困村退出、2138户8714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着力加大投入育产业。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化隆县在培育产业上大力投入,按照贫困户退出要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收入的要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72.48万元,对全县362个村7002户27912名贫困户实施了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制定了拉面产业、养殖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子,全县到户产业项目中养殖、种植、拉面经营、资产收益类项目分别占总扶持人数的43.5%、1%、13.6%、34%,实现了全县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通过产业支撑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130.49万元,在塔加乡塔加、雄先乡下米乃亥等6个贫困村规划实施了6个旅游扶贫项目,辐射带动12个贫困村260户805贫困人口,目前已建成的项目4个,带动受益户180户,年户均收益600元以上。投资1500万元实施的扶贫拉面产业园项目,2016年建成并已发挥效益,完成贫困户“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2480人,已开设拉面店达350人,年实现收入8000万以上。投资1000万元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项目,根据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已向6个贫困村互助资金中注入分红资金60万元,受益贫困户达151户741人。投资1500万元的50万只蛋肉鸡养殖省级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已向5个乡镇9个贫困村互助资金中注入分红资金90万元,用于扩大互助资金规模;投资2.06亿元的144个贫困村的29.5兆瓦光伏电站扶贫产业项目选址和土地租赁协议已完成;投资8720万元的218个非贫困村扶贫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方案,已完成乡镇审核,正在进行县级专家评审。投资551.6万元的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项目扎巴镇本康沟、双格达村已完成,德恒隆乡西后加等村正在组织实施;投资1.15亿元的沙棘扶贫产业项目方案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做项目前期工作,计划8月底开工建设。
着力突出重点树典型。化隆县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及产业推进会,重点挖掘培育走在全县前列、形成社会规模、发挥扶贫效果的好典型、好做法。近期,全县19个乡镇(管委会)围绕脱贫攻坚期内开展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型经营主体、能人带动示范户等村级产业发展形式,结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开展观摩评比活动,通过层层筛选、评优评先,各乡镇各培育出村级产业发展典型3个(2个贫困村、1个非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1-2个、脱贫示范户5-10户。8月14日至15日,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分四个组,对全县19个乡镇55个村120户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进行全方位观摩评比,从中评选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力、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明显的先进乡镇4个、先进村19个、示范户38个。目前,雄先乡东朋村、乙么昂村,查甫乡查二村,石大仓乡支哈塘村、牙什尕镇塘一村“农户+合作社”等一批养殖产业脱贫项目已产生效益,其中利用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模式解决就业难题,已成为全县学习借鉴的模板;扎巴镇本康沟村、双格达村“公司+农户+小车间”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在前列;扎巴镇本康沟村旅游扶贫产业,塔加乡塔一村、塔二村打造的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甘都镇阿河滩、群科镇安达其哈、科木其、查甫乡药水泉村乡村旅游产业等,为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示范。通过培育支持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殖大户、乡村旅游等有亮点、有创意、有效应的创新载体,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运用各类生产要素参股、实施订单生产及从事务工就业致富增收。
着力强化宣传聚合力。针对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的群众知晓率低、参与度低、凝聚力低等问题,化隆县注重把研究部署与思想动员结合起来,把推动落实与宣传引导统一起来,把“管肚子”与“管脑子”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两讲四促”百日行动、扶贫领域“三查三确保”和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等活动,共开展乡镇干部、村委主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扶贫政策知识宣讲19场次、贫困户明白人培训39期、档案资料观摩交流培训13次,邀请省扶贫业务宣讲团专家开展政策知识业务培训2次。结合走乡串户、结对帮亲等活动,全县基层一线干部分片包户,深入群众宣传讲解产业扶贫政策,主动帮助贫困户寻找贫困根源,谋划脱贫方法,普及贫困群众对产业扶贫的知晓率,提高贫困群众参与热情,坚定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的信心,引导贫困户在制定到户产业项目方案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产业,贫困户到户产业项目更加符合我县产业实际。到2019年全县到户产业项目养殖业和拉面产业占比分别为65%和16%,产业项目凸显了本县拉面、养殖优势主导产业。充分运用“微化隆”“化隆宣传”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传扬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先进地区的典型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全县见贤思齐,真正凝聚起全县产业脱贫的强大合力。
着力健全机制促实干。针对全县产业化推进缓慢的实际,县上认真梳理、整理全县各类重点扶贫项目和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统计表》等6种表格,并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例会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议,专题听取各乡镇、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同时,将每次的进度填入表格后,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向分管部门的县级领导、各乡镇县级联点领导汇报,由县级领导督促联点乡镇和部门推进各项工作,并对工作完成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使各乡镇、各部门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相互比对,通过强化工作任务清单式管理,切实解决重安排轻落实、工作效率不高和干部职工工作落实能力不强的问题,形成“以事逼人”的倒逼落实工作新机制。同时,在县农牧局成立扶贫产业项目工作办公室,指导各项乡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行业专家对各乡镇产业项目方案进行评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赴各乡镇逐村指导项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对产业项目进行了台账化管理,成立3个评估小组对全县2016年度、2017年度产业扶贫扶持项目进行评估,对产业项目选择不精准与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相符,或产业项目实施困难效益发挥不明显的产业项目及时进行调整,在规避产业项目同质化问题的同时逐步优化了到户产业项目结构,截至目前共对141户549名贫困户产业项目进行了调整。
着力强化考核严奖惩。结合化隆县脱贫工作进度,进一步细化工作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评价机制,将产业扶贫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扶贫成效考核及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内容。建立产业脱贫联席会议制度,采取专项督查、监测评估、成效考核等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兑现奖惩、推进工作,进一步夯实各乡镇主体责任,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从而提升工作效能,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目标化、常态化。针对在全县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观摩评比中,涌现出的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力、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明显的4个先进乡镇,县财政分别给予奖补资金10万元;对精准扶贫产业化项目中推进不力、工作不担当、不作为的1名乡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就地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