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
发展后续产业的几点思考
化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张发祥
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在化隆县境内主要涉及李家峡片区牙什尕镇、群科镇、昂思多镇、德恒隆乡、李家峡管委的49个村和公伯峡片区甘都镇、公伯峡管委的26个村,总投资4亿元,开发整理土地11.2万亩,其中整理耕地8.2万亩,开发耕地3万亩。计划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年人均增加收入600元。目前,项目顺利推进,其中公伯峡片区开发整理的部分土地已交付使用,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研究。
一、发展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黄河谷地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土壤肥沃, 平均气温为15-28℃,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薄皮核桃、无公害蔬菜、优质冬小麦的生长,有利于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同时,黄河贯穿于整个项目区达168公里,建成的6座梯级水电站形成水库水域面积达11万亩,占全区水域总面积的65%,水域资源富裕。
2、地理条件优越。项目区南靠黄河,西依西宁,东望兰州,省级临平公路、阿赛公路横贯全境,县域内已基本形成了“四纵三横”的公路网络体系,交通便利,发展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同时,该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大气、水源、土壤等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少,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理想区域。
3、发展基础扎实。在项目区已建成冬小麦生产基地4.3万亩、薄皮核桃种植基地3.4万亩、日兰西瓜种植基地2000亩、黄河冷水鱼网箱276个9936平方米。正在建设的省级甘都镇水车村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高标准日光温室、薄皮核桃、冷水鱼网箱养殖等9个特色产业功能小区已建成,并正在编制以青年林场为核心的群科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以多巴村为核心的牙什尕特色种植示范园建设规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于2013年开始实施。
4、发展机遇凸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扶持少小民族发展等政策为加快化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群科新区建设和公伯峡李家峡北干渠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及各类惠民项目的落实,为加快化隆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的2650亩新增国有耕地为大力发展农业园区,推进产业化发展将发挥支撑作用。
二、产业布局
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区域集中、能量聚集、产业集群、开发集约”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甘都、群科和牙什尕3个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租赁、承包、转包、招商引资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优质冬小麦、无公害蔬菜、特色杂果、薄皮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程,促进开发整理土地高效利用,力争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引领全县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一)依托开发土地,加快园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把百万亩项目整理开发的部分土地纳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范围,进行统一规划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一是将公伯峡片区开发的全部土地和整理的部分土地纳入甘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范围,以发展设施农业、薄皮核桃、蔬菜、大樱桃、花卉和冷水养殖等优势产业为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利用,扶持壮大一批带动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力促项目区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将李家峡片区开发整理的部分土地纳入牙什尕和群科两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范围,进行统一规划利用,着力发展冬小麦、薄皮核桃、日兰西瓜等产业,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将群科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牙什尕特色种植示范园建成农业功能多元化、要素配置集约化、农田开发标准化、技术推广高新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依托优势产业,培育特色基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以建设沿黄河地区特色杂果、冬小麦、网箱养殖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契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一是建立优质冬小麦生产基地。重点在甘都、牙什尕和群科等乡镇大力推广以京农411、蓝天15号为主的优良品种,建立万亩冬小麦千斤示范田。二是建立特色杂果生产基地。重点在甘都、群科、牙什尕和德恒隆等乡镇通过粮果间作和高接换优等方式,建立以大接杏、软儿梨、冬果梨、酥梅梨、花椒和薄皮核桃等为主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万亩杂果品牌生产基地。三是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在群科、甘都、牙什尕三镇的万亩农业园区建设冬暖式高标准日光温室,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四是建立特色西瓜生产基地。依托群科镇日兰村和甘都镇水车村的地膜西瓜,瓤沙、籽少、含糖量高的产业优势,因势利导,通过土地集中流转,扩大种植面积,建立万亩特色西瓜生产基地。五是建立奶牛生产基地。重点改扩建甘都镇关巴、唐寺岗,公伯峡管委隆康,群科镇文卜具和牙什尕镇园艺场等村的设施畜棚,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建设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六是建立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优势,采取水面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通过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库区冷水鱼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做大做强高原黄河冷水鱼网箱养殖产业,建立全省最具规模的黄河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三)依托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一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促进农民土地有序流转。同时,尝试和开展“土地银行”,将农民分散、零星、小块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股份化经营,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利用,逐步形成“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品牌”的良性经营机制,推进高原现代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利用川水地区劳务输出量大,土地资源丰富的实际,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大力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产业化经营,力争使每个特色优势农作物都有一个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农牧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走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四)依托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服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充分利用李家峡公伯峡水库灌溉工程建设、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示范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灌区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建成山、水、林、田、路、渠相互配套,功能齐全的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推进项目区优良品种的市场化进程,使优质冬小麦、优质核桃、特色杂果等优势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大田作物品种良种化。三是建立和完善无公害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加大对金鳟、虹鳟鱼,杂果,日兰西瓜等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力度,促进优势农产品提档升级。四是结合“12316”农牧服务热线开通和化隆农业信息网建设,建立农业资源数据库,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预测,及时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加强项目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骨干,力争规划户均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同时,从省内外、国内外引进一批新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建立优良作物的制种和繁育基地,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农田科技水平。
(二)积极培育特色品牌。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精心打造品牌发展的政策平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鼓励相关乡镇、部门和企业、个体经营者、合作社积极注册产品商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规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
(三)着力推进规模经营。按照“稳粮、抓特、扩优、强水、改果”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则,通过规划引导,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使优质农产品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县有区域、乡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生产格局。同时,围绕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不断创新经营机制。要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家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利用青洽会等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校、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民营企业家等依照“资本+农户+公司”的形式参与项目区后续产业建设。
本期报:行署办信息科
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
发: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校 对:马玉忠 打 印:马 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