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第四期经济调研
来源:    时间:2012年10月31日    
化隆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模式探索 化隆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张发祥 农业组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产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化隆县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对当地农业的发展、生产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以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化隆县的农民合作组织起步较晚,在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合作化步伐提速困难。因此,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如何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化隆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化隆县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扶持和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拉面经济等优势产业,通过几年的培育、规范和扶持,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254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39个,专业协会15个,成员(会员)19676人,涉及农户3767户,带动农户12680户(占全县总农户数28%),经营领域涵盖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行业。主要运行模式有四类: ——企业带动型。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市场+企业+基地”的产业化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双赢”。化隆县现有服务农业的生产型、科技型、加工型企业1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11家,拥有从业人员7500多人,服务范围包括粮油、蔬菜、畜牧、水产、苗木等产业,基本上涵盖了全县目前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初步实现了一个优势产业有企业带动的目标。 ——协会服务型。依托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由协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和发展生产,以销定产,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这类协会主要是政府投入扶持资金,协会组织农户生产、销售,并负责培训和技术服务。化隆县现组建有油菜籽加工、果品栽植、农作物种植、牛羊育肥等9大行业协会,拥有会员1.2万人,带动基地2.8万亩,年销售农产品18万吨以上,可实现经营收入4亿元。 ——“能人”牵头型。主要是政府围绕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发,积极引导“能人”建立合作组织,采取“能人+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合作组织负责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服务,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县现有10多种类型的经纪人,农村经纪人近2300人,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诸多领域。 ——股份合作型。农民以资金作为股份联合在一起,采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入股多少进行分红,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全县现有此类组织114个,涉及农户2767户,年实现经营收入1.73亿元。 二、化隆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化隆县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自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特别是区域特色不突出,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会员与经济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二是发展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还停留在形式上,会(社)员很少直接参与管理,农民的合作制意识不强,小农意识浓厚,不少农民要求利益共享,但风险不能共担。同时,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内部组织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民主管理机制不落实、经营运作不正常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规范性和盲目发展。三是整体素质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层次较低。虽然他们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协作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对合作还不放心、不积极。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四是发展资金短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的成本虽然较低,但仍然需要一定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目前,我县大多数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建立自身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严重制约了其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发展壮大。五是利益联接机制不紧密。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尚未实现根本上的对接,仅靠种植和流通环节的利益很难增强合作社创效能力,给农民带来的二次分配和增收有限,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稳定的生存基础。 三、化隆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和模式 ——思路及发展途径 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依托川、浅、脑不同区位优势和水产养殖、薄皮核桃及畜牧规模发展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享受土地流转、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等利润分配,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是积极鼓励、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林地、草场、牲畜、棚圈、场房等折价后作为基础股,自愿入股合作经营,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员。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统筹规划,适度集中连片发展,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是政府以项目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支持组织的运行发展,其投入资金也要以入股形式明确,所得利润分红由全体成员所有,按照民主决策的形式,即可再分配,也可用于组织扩大经营、发展生产。三是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一套合理的行政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行成员(股东)大会、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经营所产生的利润,首先保证组织正常运行所需的费用和各类经营成本,其次按劳分配、按股分红,最后由合作经济组织按农民土地入股份额和国家投资人均份额再分配,确保社员合理稳定的收入和合作社的发展。 ——模式及特点分析 1、发展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能人”牵头模式。采用“能人+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耕种,有关部门和乡村组织协调支持,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带动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和劳动报酬。 这一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一是资源优势。近年来,化隆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采取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22310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22%。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加,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浅、脑山约有15万亩的土地流转,发展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能人”牵头模式空间大。二是运作优势。农村种养大户、科技“能人”、农村经纪人等社会“能人”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是农业生产的技术专家、种植能手,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经验。通过土地流转等联合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优势经济作物,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这一运行模式的缺点是制度建设比较滞后,“人治”的色彩比较浓厚。需要政府因势利导,引导“能人”领办模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2、发展以示范园区为载体的示范带动模式。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园区+合作组织+农户”或“公司+园区+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实现三次分配。即获得土地流转、劳动或组织管理报酬、资本入股分红(利润再分配)的三次分配,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首先,把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投资和流转的土地作为全体农户的基础股金,把农民的土地集中后统一规划、经营,土地流转时产生第一次分配,即土地流转费。其次,在自愿的基础上,有组织的引导农户参加劳动,劳动者和组织管理者按劳分配,报酬由合作组织讨论确定,按劳分配为第二次分配。第三,鼓励引导农户用资本和资产再入股,入股后获得利润分红,加上原有土地和国家投入股份的再分红,实现第三次分配。 这一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一是资源优势。以群科高原现代农牧示范园为“主体”,甘都高原生态农牧业绿色产业展示园和牙什尕特色种植示范园为“两翼”的化隆县“飞鸟型”高原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目前累计投资已达到4.1亿元。在园区产业布局方面,紧密结合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黄河沿岸灌区工程,立足当地的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进行了网箱养殖、牛羊育肥、反季节蔬菜、特色杂果、苗木基地、观赏花卉等产业的摆布,且已产生了经济效益。二是运作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全体农户共同享受政府投资和支持带来的利益。通过把政府投资人均分配后入股,农民获得利润分配,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统筹配置和统一规划利用。通过园区的带动、协会的联结,能够把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方面优势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发展优势产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园区规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这一运行模式的缺点是:一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或协会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园区发展重视不够,有可能会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二是受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影响,在实现协会民主管理,规范运行上有困难。 3、发展以特色农业为载体的产业开发模式。主要是围绕优质豌豆、青稞、油菜、马铃薯、薄皮核桃和黄河冷水鱼等优势经济作物为主的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采取“特色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以建办基地、规模生产为主,从而推进“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民获得增产增收。 这一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一是资源优势。目前,我县在川水地区建有4.3万亩的冬小麦生产基地和4万亩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沿黄地区有11万亩的适合冷水鱼养殖的水域资源,现建有金鳟和虹鳟鱼为主的冷水网箱442个;在浅山地区扎巴等乡镇建有8万亩的全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在德恒隆等乡镇建有5万亩的优质豌豆种植基地,在二塘等乡镇建有10万亩的杂交油菜生产基地,在巴燕等乡镇建有5万亩的青稞种植基地,全县有35个“一村一品”和4个“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二是运作优势。这种模式有利于把某一个地区的特色优势作物集中起来,统筹规划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优势格局。 这一运行模式的缺点是: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一般以乡、村为单位建立在优势产业基础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居多,跨区域实现合作困难。 4、发展以拉面经济为载体的异地开发模式。主要是依托我县的拉面经济,采取“拉面店+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开发“化隆牛肉拉面”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进一步促进拉面产业发展。 这一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一是资源优势。目前,“化隆牛肉拉面”店有1万多家,从业人员近7万人。遍及全国26个省市210个大中型城市,拉面经济发展已成规模。二是运作优势。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使传统技术优势的价值得到提升。 这一运行模式的缺点是:目前,建立拉面经济合作经济组织还主要存在经验、技术力量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问题。 5、发展以扶贫开发为载体的按股分红模式。要积极引导农户把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整合起来,以入股的方式成立牛羊育肥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养殖小区+合作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利益分配上以股份分红为主,在管理上按股份多少来分享决策权,确保农户长期受益。 这一运行模式的优点是:一是资源优势。今年来,我县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模式,利用整村推进项目组建的昂思多红玉牛羊养殖合作社和在巴燕镇实施的以牛羊育肥养殖为主的产业化连片开发养殖试点项目等,都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化隆县计划投资1亿元,实施产业化扶贫;投资2.1亿元,在全县63个未实施贫困村、34个新标准贫困村和25个回头看项目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二是运作优势。此类模式运行机制比较完善,成员与组织之间通过契约等形式比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