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海东化隆:统种促共富 村民齐增收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4年09月12日    

瓜果飘香,良田泛黄,群众忙碌……秋上高原,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岸边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域丰味渐浓。

  马阴山下,目之所及皆为金灿灿的青稞田地,秋风起,麦穗摇,青稞麦芒摩擦声与地头机器轰鸣声交织交响,传出山间田野里的悦耳“秋音”。

  随手摘下一株青稞麦穗,放在手掌,反复搓揉,吹去外皮,只见青稞粒粒饱满。“今年的青稞长势好,预计亩产300至500斤左右。”化隆县昂思多镇德加村村委会主任朱公保才旦沿着地边计划着接下来的秋收与储存事宜。

  德加村平均海拔2800米,耐寒性作物青稞是这里的主要作物。人均耕地面积大、群众耕种经验足,基于这些优势,村“两委”明确了“统种共富”的发展思路。今年,村“两委”动员村民们将土地入股到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土地交给村集体,由专人负责种管收,村民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年底等着分红就行了。而且,还能腾出时间务工增收。”朱公保才旦介绍,了解到“统种共富”的诸多好处之后,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全村300余户村民入股土地共计3800亩。

  春播、施肥、秋收……3800亩土地种收各个环节势必要用工,“种植、加工等季节性用工较多,尽量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朱公保才旦表示,“统种共富”项目推进以来,村里还添置了轮式拖拉机、液压翻转犁、旋耕机等大型机械,优先考虑有技术、有经验的村民们参与进来,力求农田统一规划、种植和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总量、增收益”,农民“增红利。今年以来,已累计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的50余位村民务工增收。

  “农活集中在春种和秋收期间,月收入6000多。”村民扎西当智是“统种共富”项目的农机手之一,正值秋收时节,他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准备天晴之后抢收青稞。“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增收,挺好的。”一年春秋两个多月的时间,扎西当智参与“统种共富”项目,操作农机,既能顾家,还能增收。

  保守估计今年德加村能收获600多吨的青稞,这么多的青稞怎么用?“一半销往西藏;一半村里自留。”朱公保才旦胸有成竹。

  石磨旋转之间,青稞面粉独有的麦香扑鼻而来。村委会办公楼旁边的青稞加工车间内,村民郭有录忙着往石磨里添加青稞,收集青稞面粉。一旁,村民万玛吉将郭有录端过来的青稞炒面装袋、称重、封口,说话间,十几袋青稞炒面已完成包装,“今年,村里种的青稞多,我们的青稞面也很受欢迎,能在这儿多干些日子。”万玛吉笑着说道。今年以来,车间已加工销售青稞炒面46吨左右。

  与此同时,村里的青稞酒厂里,技术人员正忙着看成色、测度数……酒香弥漫。

  一粒粒青稞,经勤劳能干的德加村村民之手,种成了粮食,磨成了青稞面,酿成了青稞酒,成为了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产品。

  收成后纯收益的80%分红给入股农户,20%分红给村集体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村集体的利益得到均衡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统种共富”项目启动之初,就已确定好了分红比例。“预计秋收后村集体收益20万元,入股村民每亩增收200至300元。”朱公保才旦心里有本账。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高原山村的特色农产品如何走出山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除了接受省内的线下订单之外,我们也积极尝试线上直播等方式,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主责主业之余,朱公保才旦还是“主播”,平日里,忙完手头工作之后,还会在直播镜头前推介家乡及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当地的青稞酒、青稞炒面系列产品已远销西藏、四川、甘肃乃至沿海地区。

  今年,村里又瞄准青稞绿麦的市场需求,启动建设绿麦加工车间,为青稞产业延链补链打基础。

  2023年以来,化隆县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巴燕镇、昂思多镇等乡镇率先行动,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新模式,促使“小田并大田”,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收益低下的难题,还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截至目前,化隆县开展“统种共富”试点乡镇13个,村33个,参与农户3242户,入股面积21682亩。今年,“统种共富”入股土地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青稞、黑青稞、小麦、饲草、大葱、辣椒、玉米等农作物,目前,陆续迎来丰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