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一个老师五个娃的守望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7月01日    

图为高建美老师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

这里,群山环抱,清雾缭绕,漫山披绿。这里,田畴交错,屋舍紧傍,鸡犬之声相闻。

在这平均海拔达2900米的连绵起伏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初一村是并不起眼的一隅。和无数个大西北的村庄一样,这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山村,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让这个村子显得十分宁静。对比之下,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只有5个孩子和一个老师的初麻乡中心学校拉尕堂幼儿园。

盛夏的清晨,从这里传出阵阵童真的歌声,给原本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热闹。春去秋来,日复一日,不断有孩子从这里出发,去往这个小山村以外的世界。但也有人一直驻留在这里,守住“哪怕只剩一个”的希望。

五个孩子的幼儿园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6月26日,记者走进拉尕堂幼儿园,5个孩子和老师正在院子里做游戏。

一个小院子、四间教室、五个孩子和一个老师,是这所山村幼儿园的规模。见到记者一行的到来,孩子们便纷纷告诉老师有客人来了,并礼貌地问候叔叔阿姨们好。

“听说城里的孩子3岁就要送进幼儿园,曾经,我们这里的农村娃娃却跟着祖辈父辈上山种地、河边和泥,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如今,我们的孙子可以送到家门口的幼儿园,跟着老师唱唱歌、做做手工、认认字儿,挺好的。”一位老奶奶站在幼儿园门口望着自己的孙子说道。

在这所幼儿园里,就读的这五个孩子均为6岁左右,他们的家都住在附近,每天清晨爷爷奶奶都会按时将他们送到这里来,中午按时接回家吃饭,吃完午饭又继续送回学校。这座幼儿园就座落在大山脚下,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最亲切的风景还是窗外的满目青山。

和城市里的幼儿园相比,拉尕堂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显得十分简陋。操场里铺着一层绿色的塑料草皮,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温暖,但偶尔也会卷边;教室里放着一个煤炉,漆黑中透着斑驳。教室里的桌椅整齐摆放着,黑板上工整的书写着拼音字母表和1到10的数字,而在另一间教室里,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精美手工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做完室外小游戏后,在老师的催促下,孩子们迅速回到了教室。5个孩子的课堂,严肃却并不拘谨。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小卡片,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孩子们也会毫不吝啬地自我夸奖:“我很聪明!”

这里的5个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而这里唯一的教师高建美,又当“爹”又当“妈”,几乎将孩子们所有的事情“包干”。

孩子们对于高老师的评价简单且直白。“高老师很好,是爱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不做坏事。”这是班上“最小只”冶文静的回答。“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还会奖励一朵小红花。”孩子们眼里的“好事”,就是讲礼貌和不吵不闹。

眼前的5个孩子围着小方桌坐在一起,认真听老师讲故事,孩子们在老师的生动讲述和形象表演中,小手不自觉地跟着摆动起来,欢乐的笑声充满整个教室。“水彩、蜡笔和万花筒……”这歌谣里的童年,正在成为这个偏远小山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们共同的经历。

近三十年的坚守

站在初麻乡的任意一个山头,举目四望,四周山连着山。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高建美也不例外。

高建美是初麻乡初二村村民,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从小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间辛勤劳作、精心耕耘,然而,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也只能是填饱肚子,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对于高建美而言,或许翻开一本书,就意味着翻过了一座大山,越过了无数沟壑,于是她从小暗自下决心——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1995年,高建美从化隆县回族女子中学毕业,由于当时家里十分困难,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高中毕业后,原本可以继续深造的她,选择回到家乡任代课老师,在初麻乡大庄学校一待就是10年,在那里高建美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美好的10年。

后来她得知,初麻乡沙尔洞完全小学缺代课老师,高建美又从一个山头到了另一个山头,继续坚守着最初的梦想。高建美说:“虽然我一直是代课老师,但是我用百分百的努力去教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深知,山里的孩子,靠读书走出去,总归会容易一些。”

这些年,高建美也一直照顾着年迈的父亲和自己的侄子侄女。为了方便照顾他们,2015年,高建美来到了拉尕堂幼儿园,来到这里后,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也成了这里唯一的老师。“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孩子,我就不会离开。”高建美望着5个孩子说道。

为了教好孩子们,手脚笨拙的她,会从手机上学习制作手工;为了上好音乐课,不太会唱歌的她,就让家里的侄子侄女们将儿歌下载到手机里,自己先学,再教孩子们唱。

高建美除了给孩子们教唱儿歌、制作手工等,还在生活上悉心照顾着这些孩子。平时她也总是在身上带点纸巾,因为她随时要给孩子们擦鼻涕、擦屁股。在角色的不断变换中,她用心感受着一名乡村教师的苦与乐。

推开教室旁边的小屋门,屋里有三张单人床,一张桌子。这就是高建美的家,也是她的办公室。

太阳落山了,5个孩子回家了,热闹的幼儿园又沉入寂静。高建美开始扫地卫生、擦桌椅……干着日复一日机械而又重复的工作,期待着美好明天的到来。

大山深处的守望

没法去更远的地方,拉尕堂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娱乐范围也局限在这个小院子里。

午饭后的时光,是孩子们最自由、快乐的时光,今年6岁半的马福林在画画本上简单地画了几座高楼大厦,指着刚“出炉”的画说道:“这里是深圳,这里有我的爸爸。”

在学校的学习和玩乐基本填满了孩子们一天的生活,而他们对大山以外的憧憬,单纯且实际,大多是几年后我能去乡上上学,几年后我能去城市里读高中。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原因,孩子们对遥远的广州市、深圳市、上海市等沿海城市有点概念,不过也只是停留在“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

对于高建美而言,外面的世界也有很诱惑的地方,但心里更多地装的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一路走来,高建美的内心有欢喜,也有困惑。欢喜的是:学生在“依次花开”,困惑的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如何给他们的童年涂抹温暖的底色?她不断摸索着、坚持着、努力着。

在高建美的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彩色的。从刚开始参加工作的50元工资到现在的2300元,哪个孩子生病了,要买点东西看望,哪个孩子需要帮助,她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一个月下来,除了补贴家用外,自己能支配的工资已经所剩无几了。

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高建美也动过离开这里外出打工的念头。“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们。我走了,这里的孩子们咋办?”在最艰难的时候,高建美心中一直有个信念,她一定要让村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让孩子们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心得从小开始。在生活清苦的山村幼儿园里,每一个精心制作的小手工,都凝结着高建美的爱心、耐心、细心和巧思。能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就是她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最大的动力。

【记者手记】

夕阳西下,高建美老师一天的教学结束了,5个孩子也沿着弯弯的小路回家了,我们的车也渐渐消失在乡村小道上,一股敬佩之情在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的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像高建美这样能静下心来坚守偏远乡村的老师,实属不易。他们用自己一辈子的时光坚守在乡村,成为乡村教育真正的“守望者”。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遇见。在拉尕堂幼儿园,我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现实,感受到了那份坚守的责任,更深刻地理解到了教育的伟大。正如高建美老师所做的那样,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潜能、培养品格的过程,是用心、用爱去影响一个个生命的循循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