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听!“好声音”传遍河湟大地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3月13日    

图为化隆县甘都镇东一村一号文件宣讲现场。

“板凳会”上干群共话幸福美好未来;田间地头宣传小分队将时代强音送到基层;“大喇叭”村村响,一号文件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连日来,海东市上下兴起一号文件精神宣讲的热潮,全市各县区积极开展立体式、多方位、全覆盖的宣讲活动,宣讲员们走进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最朴实的话语把一号文件的“好声音”传播到每个群众的心中。

三川大地“三农”声音响亮

“峡口村地处黄河谷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抢抓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机遇,把资源禀赋变为发展优势,倾力打造黄河岸畔的和美乡村。”3月7日上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委书记毛学鸿在所联点的中川乡峡口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峡口村党员群众提信心、鼓干劲。

走进中川乡金田村集中安置点张建青家的板房里,毛学鸿关切地询问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春耕备播情况,并在拉家常中宣传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叮嘱中川乡党政领导要坚持政策宣讲和为民纾困“两手抓”,既要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讲进群众的心里,更要千方百计把群众春耕生产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在实处。

“听说县委书记来峡口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今天早早赶来,听听中央一号文件里有啥好消息,县上对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方面有啥好政策。”接近中午时分,中川乡峡口村的党员活动室里座无虚席,乡亲们有说有笑,盘算着今年的新期盼。

“去年突发的积石山6.2级地震给大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来峡口村,就是和大家聊聊家常,说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与大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惠农富民政策,看看大家在生产生活上还有啥困难、啥期盼,同时也为大家鼓鼓劲、加加油。”毛学鸿用家常话打开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话茬子。

地处黄河北部岸畔的中川乡峡口村共有8个社254户938人,村民收入主要靠务工、种植和养殖为主。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资源禀赋和国家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建成了禹王峡黄河旅游景区,打通了沿黄旅游公路,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重点旅游村的称号,进一步拓宽了峡口村的生态旅游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中川乡要依托已经建成的禹王峡景区、陆基冷水鱼养殖、河西村牛羊肉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大功夫,依托特色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产业发展政策时,毛学鸿为峡口村产业振兴指路引航。

“近年来,我们峡口村抢抓政策机遇,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了冷水鱼养殖、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峡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奎说,下一步,在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特色种植业、农家乐、文旅产品等,稳定粮食生产,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川乡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草滩村、金田村灾后易地重建工作,必须确保在10月份全面完成建设,同时从解决环境脏乱差做起,在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重点发力。”“要抓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工空间大的时机,发挥一技之长,积极参与到家园重建当中,在挣到钱的同时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在一个多小时的宣讲中,毛学鸿结合峡口村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谈思路、出点子,在场村干部、党员群众用心听、认真记,一听一记中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新期盼。

“今天的宣讲很接地气,也很符合峡口村的实际,为我们开了思路、指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产业发展、灾后重建、乡村治理、移风易俗等方面下功夫,在党的好政策下,同心共绘产业强、村庄美、村民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峡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奎说。

民和县副县长、中川乡党委书记付彦龙表示,今天既是一次政策宣讲会,更是一次鼓劲加油会,既提振了信心,又增进了干劲,全乡党员干部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和灾后重建工作当中,用勤劳的双手共建美好新家园。

“政策宣讲送来及时雨”

初春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已经褪去了冬日的寒冷,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迎来了一派忙碌的景象。甘都镇“一学两抓三促”宣讲团的成员们伴随着春日的暖阳,将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中助农、利农、惠农的好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街头巷尾。

“粮食安全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高频词,文件中也提出了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要求……”“守好‘三农’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3月7日,记者走进甘都镇西滩村,只见西滩村“第一书记”胡颖兰声情并茂地向村民们宣讲一号文件带来的好政策,大伙儿听得入神,频频点头,不时鼓掌。

“听说今天宣讲的内容跟‘三农’有关,我手头的活儿都没来得及干完,第一时间跑来听听政策讲了些啥。”西滩村村民手拿一份中央一号文件文字资料,边听宣讲,边细细看了起来。

“一号文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是乡村振兴的‘导航图’,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谋福祉的好政策。”在西滩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为了让宣讲更有“烟火气”、更“接地气”,甘都镇关巴村“第一书记”马承明和驻村工作队员抓住春耕关键时期,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群众在春耕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怎么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路线图’。”“乡亲们,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是给大家宣讲一号文件的,今年又带来了好政策,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讲,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问。”马承明和同伴与关巴村村民促膝交谈,把满满的“干货”分享给村民。

一时间,甘都镇的田间地头上、农家小院、街道商铺里,宣讲团成员宣讲一号文件精神的场面随处可见。

“政策宣讲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让我了解到党中央对农民发展产业的大力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村产业发展的信心,相信在党的好政策下,我们村的特色产业一定能做大做强。”甘都镇东一村党支部书记韩君说。

自一号文件宣讲活动开展以来,甘都镇组织干部深入村庄农户、田间地头、农家炕头,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撂荒地整治等各项重点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确保“一学两抓三促”活动见实见效,让“好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甘都镇还不断创新宣讲形式,通过“围炉共话”谋发展的方式,与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等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谈感想、提建议,共话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共商如何保护生态和民生改善,共议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让基层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到村里的发展规划中来。

村民们纷纷表示:“听了一号文件宣讲,备受鼓舞,相信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下,日子将会过得红红火火。”

“惠农宣讲”暖心走田间

在巍峨的八宝山脚下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有着一群勤劳朴实的百姓,他们代代以耕种为主要收入。当听到“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国家的惠农政策后,他们不约而同放下了手里的农具聚了起来。

“咱们马书记来宣讲了,还不快去听听都说啥。”家住附近的村民听到消息,也赶了过来,三五围坐有说有笑地听着宣讲。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我们乡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你们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要乘着一号文件的东风,探索一条适合我们雄先乡、适合老百姓发展的道路,穿自己最合适最舒服的鞋,走最正确的路……”寻声望去,雄先乡党委书记马成正用藏语向百姓宣讲着一号文件。

连日来,他提着文件袋,走进田间地头,趁着群众劳作休息间隙,与群众坐在一起,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惠民政策。

“书记,我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除了种植春小麦,再种点啥能提高我现在收入啊?”村民多杰问道,马书记便耐心解答,建议他种植一些马铃薯,易成活且收成好,并安排相关农技人员为他进行点对点指导,让一号文件精神在不断地实践中落地见效。

“时代变化真快啊,以前我们住土坯房、喝不上水、交通不便、上学难、就医难,如今我们家家盖起了新房屋,还通了自来水,村级卫生室配套齐全,出门就能坐上车,生活不比城里差。”宣讲中,马书记现场解答党员群众的各种疑惑。

近年来,雄先乡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业质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并宣传好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切实保障春耕播种工作顺利进行。

“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各村宣讲队到田间地头、农家炕头积极开展宣讲,打破常规的宣讲模式,以‘土味’‘民族语言’‘大白话’等形式将党的惠民惠农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雄先乡党委书记马成说。

好政策孕育新希望

“乡亲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许多新提法、新亮点,给我们指明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方向,还提出许多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细细研究。”近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哇麻村党员活动室内,“第一书记”孟永宏和驻村干部组成的宣讲组正在用家乡话宣讲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今年的一号文件共6个部分28条,下面我结合村内实际,从‘千万工程’、非粮化整治、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八个方面,给大家逐一讲解,有疑问大家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千万工程’的全称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孟永宏用通俗易懂的家乡话阐释着。

“孟书记,去年连续两场暴雨,我们村的许多道路都冲坏了,坑坑洼洼,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和环境卫生整治,这个怎么办?”保洁员苏尕哥说。

孟永宏表示,下一步,将以社为单位,整合保洁员、党员、低保户等力量,每两月一次,集中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清理村内垃圾,净化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孟书记,去年我种了马铃薯、大豆、菜薹共8.7公顷,带动周边群众600余人次,户均增收4200余元。今年,我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计划种植大豆、菜薹、苦菊等,带动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德梅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有德看着一号文件提出的“提升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计划着农场未来的发展。

随后,村妇联主任东生风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一到雨季,我们哇麻村的自来水就比较浑浊,该怎么彻底解决?”

“今年,将实施投资365万元的人畜饮水管道改造提升工程,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县水利部门在哇麻村修建自来水净化车间,彻底解决自来水浑浊、有泥沙等问题,让群众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听着孟永宏简单有力的回答,东生风满脸笑意。

七社村民杨生禄说:“我们一家3口人享受低保补助,儿子享受着大学生‘雨露计划’补助,要不是党的好政策,真不知道该怎么供孩子上学。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大力发展养殖业,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哩。”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进的宣讲会在大家的讨论声中画上了句号,各社的社长们围着村“两委”成员,商量如何拉运麦种事宜。孟永宏和宣讲组一道又驱车入村,开始了入户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