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隆旅游 > 化隆风光
白云深处的百年藏庄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3月25日    

春耕仪式

回廊古韵

雪落藏庄

百年民居

居檐细览

春日盛景

如果你是一名海东人却不知道塔加村,那你缺少对海东的了解;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来到化隆县而不去塔加村,那你绝对会带走遗憾。塔加村,地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乡,一个藏在白云深处的百年藏庄。

从平安区出发,总感觉到塔加村的遥远,一路上大山纵横,红色的或者褐色的岩土在眼前掠过,时不时还能看见几只山羊低头啃食,一棵棵杨树也在向车后奔跑。远处一座山峰被白雪覆盖,翻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仍不见塔加村的影子,这个距离县城还有80公里的村落到底藏在哪里?

其实,历史上的塔加村和人们的距离非常近,因为著名的丝绸南道,即青海道就从那里通过。塔加村的东侧不远处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河家,也就是古津渡口。丝绸南道上的商队,还有大小官员们,他们从古津渡口进入青海,在官亭驿站歇脚后前往塔加村,再踏上西行道路。

历史在塔加村留下诸多斑驳的记忆,塔加人自称是一千多年前吐蕃军队的后裔。当年,先祖阿米仁青加作为吐蕃大将,绕道今新疆地区,赶着500峰骆驼,浩浩荡荡到现在的塔加地区驻守。从此,扎根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据称吐蕃将领后裔

塔加村距离化隆县城80多公里,北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相邻,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相连,南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接壤。

作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化隆县虽高山密布,却为典型的浅山地带。塔加境内有两条河纵贯全境,其一为尕洞沟水,从毛洞山流出,在阿麻叉村附近与金源沟水汇合流入黄河。其二就是塔加村所在地的塔加沟水,出自该村北部的阿米康家山(汉语称康疙瘩),经曹家流入民和县境内的杏儿沟。

塔加属于高位浅山地带,寒温湿润气候区,宜于农牧并举,兼营林业。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胡麻等;牧业草场在村落北部,主要以牦牛、藏系羊为主,另家养驴,主要用作驮物。

该地区原本林业资源丰富,后由于乱砍滥伐毁坏严重,现只有北部山上零星散落,其余地方林木基本不存,但灌木生长,也是村民建房铺顶必用之材。境内有多种保护动物,目前常见的有麝香、羚羊等。

“塔加”藏语意思“百马”。据史料记载,塔加地区一直为藏族居住地,明时为西宁府中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革咂族(当地人认为以前塔加属于卡地卡瓦千户)。藏族学者才旦夏茸著《丹斗寺志》《喇勤贡巴绕色传》以及《化隆县志》等,都有化隆地区藏族源于吐蕃将领后裔一说。而关于革咂族的起源也有“吐蕃王朝派九个骁将屯戍化隆城以东各地”或“嘎钦和玉察两位将军带兵数万到宗喀地区驻守吐蕃边境”等说法。

据塔加村老人拉丹、卓玛加、关却加叙述,祖辈口传塔加村祖先为西藏后藏人阿米仁青加,其为后藏具有很高地位的人,此人从后藏迁徙至今塔加村所在地定居,世代从事牧业。据说阿米仁青加生有三个儿子,为使家业兴旺,他分别为三个儿子划分领地,大儿子得今塔加一村、塔加二村所在地区,二儿子得今白家卡瓦,三儿子得今尕洞村地区,大儿子所得地塔加也是最大的一片区域。

化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使其成为唐蕃战事纷争的交会点,因此,吐蕃派大批兵马驻守此地,与唐王朝连年打仗,据说吐蕃将领收到“不得军令、不能回乡”之命令,现化隆很多藏族群众都说自己的祖先是遗留下来的吐蕃将领。

民居建筑引人眼球

塔加村的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由院落、玛尼康、佛塔、巷道等要素构成。院落院墙全为石墙,底部宽1.5米至2米,宽底窄顶,高一般为4米至5米。墙内房屋为2层木楼,呈四合院式。

佛塔作为佛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藏民族地区可谓随处可见,在藏族村落中,民众集资建造一座佛塔被视为积累福田、祈愿一方平安的善举,在塔加村这种佛塔也随处可见。村内道路以巷道为主,呈不规范形状,巷道四通八达,大多数巷道顺山体而上,以石阶为主,高低不平,平路面一般都是石子、沙土。

在塔加村,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和其他地方的院落不同的是,塔加村的四合院只留有一个天井,四面都是回廊,回廊栏杆和墙裙雕刻花鸟,图案精美,雕工精细。

塔加村的民居可分为普通民居和经典民居。两种民居建筑结构均为土石木结构的平顶四合院,院墙是用石头干砌而成后用泥糊成封闭的方形或者圆形,这种在其他地方少见的圆形院墙在塔加非常多,可以说是普遍的建筑样式。

普通民居和经典民居的区别在于,以前的二层四合院式的楼房,现在所剩无几,经典的塔加二层楼房近几年已经拆除了多数,只留下近二十座,而其余的都是近几十年新建的四合院,外形与经典房一模一样,里边就剩一层,原本一楼的牲畜圈和杂用房已不存在。

“塔加干木奏”是塔加村人引以为豪的一项石砌技艺,意为不用泥或者沙,直接干砌房屋外墙。村民说,所谓“一石九面”,无论石块大小、形状各异,均可顺手而砌,一气呵成。内外墙最后的建筑工序就是糊泥巴,并将墙面抹平。

塔加地区的院墙通常撒有白灰,据当地人说,每年10月25日前就要往墙面撒灰,其意为纪念宗喀巴大师,这也成为村子里独特的风景线。

塔加人世居此地,他们认为这里的每一座高山,每一眼清泉都是造物主的馈赠,因此,千百年来,他们从不滥用和破坏自然万物。就在今天,我们有幸目睹传统民居带给大家的视觉冲击,这其中既有落后贫瘠的无奈选择,更有这片土地的人们对传统的爱护和坚持,在这里,人与自然始终处在和谐的状态中。

塔加寺值得一看

塔加寺的建筑也值得一看。塔加寺全称“塔加贡巴扎西三旦林”,意为“塔加吉祥静虑洲”,亦称“塔加夏智林”,意为“塔加讲修洲”,位于塔加村西北部。

塔加寺由第一世塔加夏茸格敦尖措创建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寺主塔加夏茸。塔加寺最早建于现在塔加二村的“贡巴秀”(意为寺院遗址)的地方,约一百年前,此地发生疫情,后搬迁至现在的位置。

1958年该寺建有砖木结构二层藏式经堂1座,计64间,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师徒三尊、一至三世达赖喇嘛等像11尊,度母、马头明王等卷轴刺绣画10余幅,《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师徒全集》等藏文经典及其他文物法器。另建有读拉院(诵经院)14间,伙房4间,客房6间,菩提塔一座,活佛昂欠一座24间,僧舍30院600余间。宗教活动主要有四月份的供养法会,六月夏季法会等。香火庄就是塔加一村和二村。

塔加一村的玛尼康据说是将夏琼寺创建人曲结顿珠仁钦所赐镶银玛尼轮作为装藏圣物,制成一大型玛尼轮。建造年代与尖扎玛尼相同,尖扎玛尼建造时间大约为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原塔加玛尼康不在现在的位置,后来,由原址将该玛尼轮搬迁到现址,并于其上建成一座经堂。现经堂为重建,为阁楼式建筑。经堂内的玛尼轮由绳索引到大殿,塔加村的老人们拉动绳索传动玛尼。玛尼康在藏民族地区每个村庄都有,殿堂里最主要的是玛尼轮,每个玛尼康都有年年选出的守值人,其职责就是负责每天早晨的净水、燃灯敬佛。

生活习俗独具特色

塔加村是典型的藏族村落,饮食的种类与青海农区藏族的饮食颇为相似,由于塔加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其饮食结构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糌粑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最主要的食物,也可以说是主食,在塔加地区糌粑也有几种吃法,早上老人一般先要吃“渡麻”,它是在碗底放少许糌粑,少许酥油,再倒入奶茶,快喝完时把碗底的糌粑舔掉。还有一种就是拌糌粑,在碗底放酥油、曲拉,再倒少许奶茶,然后在上面放很多青稞炒面,用大拇指和小拇指护住碗边,用另三个手指扣压,轻轻地从左向右转动几圈,一碗糌粑即可拌好。

糌粑富含脂肪、糖和蛋白质,吃起来既有酥油的芳香,又有曲拉的酸甜,还有青稞炒面的香味,而且营养丰富,耐饥御寒,是当地藏族人居家外出必备的食物。

塔加地区也经常吃米饭,不同的吃法是“斋瑟”,就是把米饭煮熟后加入酥油、蕨麻、白砂糖制成。由于塔加地区周边与回族、汉族接壤,因此,其饮食习惯也和这些民族交叉,面食种类较多,有饼子、锟锅、花卷、油饼、包子、扁食(饺子)、面条等,做法上也加入了一些藏族的习惯。

化隆地区尤其是塔加地区的妇女的发辫与其它地区略有不同,除了婚嫁时额头多辫几条小辫子之外,平常在脑后只辫长短相等的三条长辫,在每个长辫子上放一枚银元、藏币等制成的“梅陇”。“梅陇”一般不会取下来,只有在丈夫去世才会摘下来。

塔加村的婚俗也特别有意思,一般婚礼需要经过提亲、订婚、送亲、迎客、婚礼几个阶段。娶亲的日子非常讲究,需要占卜确定。

此外,塔加村还有一种特别的民间体育项目,即拔腰、蹬棍。拔腰,两人相互弯腰用臂膀抱住对方的腰部,抱稳之后,由裁判下令开始,双方都尽力将对方往上拔,为站稳脚跟,双方均可将自己的双腿交叉于对方的腿缝中,迫使对方后腿不稳定以至于拔起离地而失败;蹬棍,两人对坐,伸直腿,相互脚掌对蹬,用手握住一根木棍,开始拽拉,膝关节不能弯曲,一方臀部离地为失败。

塔加村里农田较多,因此,虽然家家户户没有麦场,但在几家人之间一般都有一片麦场,农忙时,是打麦、打青稞、晒麦捆的地方,农闲时,则作为村民的牛羊圈。

属于塔加人的重要日子

高原晨雾中,阳光洒向农田,犁尖刺破寂静,在塔家,一场传统的开耕仪式开启了春耕的序幕。

每年农历二月,塔家乡的村民们总会盛装迎接他们最为隆重的节日——开耕节,藏族人民在藏历新年过后举行的一次隆重传统节日,祈愿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活动开始前,年轻的村民会围坐在一起,听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开耕节的由来。吃过糌粑喝过奶茶后,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带着自家蒸制的面食和油炸果子,赶着装扮的牦牛涌向待垦的农田,一年一度的开耕节便开始了。

在桑烟袅袅升起的田间,两牛横抬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俗称“二牛抬杠”。男人们牵牛引路、扶犁吆喝,每一犁都深深刻画着对丰收的祈愿。妇女们手法娴熟地开始播种,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孩子们也参与进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种子,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白云深处的塔加,百年藏庄的开耕节代代相传至今,它承载着传统古村落发展的印迹。当开耕第一犁破土,藏了一冬的泥土被温柔唤醒。当第一粒种子带着人们的希望和祝福落入大地母亲的怀抱,盛满了家家户户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

夕阳西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春耕后的宁静与喜悦,见证生命与土地的古老对话,整个塔家乡沉浸在一片和谐与美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