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隆旅游 > 化隆风光
初麻:静卧群山换新颜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7月02日    

山下村庄

滚滚麦浪

□马索里么

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跟无数的西北村庄一样,身处连绵不断的群山褶皱,高峻纵横的山脉横亘天际,重重包围着这座普通而又独特的小乡。

初麻位于化隆县境东部,距离县城25公里,东与金源乡毗邻,南与甘都镇相连,西与石大仓乡接连,北过二郎山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乡接壤,海拔2050米至4207米。南北长27公里,东西宽11公里。初麻北有二郎山,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初麻沟水自北部的查主沟、查主西沟流出,汇合于下朱庄处,向南流经全乡入甘都镇。南部山丘属凉温半干旱区,中部山丘属凉温半湿润区,北部中高山属寒温湿润区。初麻草场面积大,是县内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油菜、洋芋等。县城至塔加乡的县乡公路横穿其境。

初麻乡因区域内有初麻村而得名。“初麻”一词系藏语,原为“曲玛尔”,意为红水。初麻村两面山由红砂土构成,沟底流出的水为红色,后渐演变为“初麻”——一个以撒拉族、藏族、回族共同居住,以农为主、兼营畜牧的地区。

这里有格萨尔王的传说,这里有隋炀帝西巡的征影,这里有撒拉族四百多年的繁衍。初麻乡的撒拉族历史较为明晰,据史料记载,约在明万历年间从循化撒拉族自治清水乡、查汗大寺等地先后迁来;又有一种说法,约在明末清初开始迁来,时间大概四百多年。撒拉族先祖从循化迁来后,无论是语言、衣食起居、礼仪习俗,还是婚丧嫁娶都保留了撒拉族传统文化。

世外桃源景如画

初麻,四面环山,总体上是一块狭长地带,四周高山耸立,谷底田野平坦,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景象,虽不至于与世隔绝,却也环境优美,四时之景不同,朝暮晦明各异。俯瞰初麻,群山纵横间,有良田美池,看阡陌交通,一条绿色长带飘然横贯南北,该是多么精妙的巧手,把一块块农田拨画得如此匀称。山风吹过大地,沉默的绿色能读懂每一根草的心思。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隐藏于群山褶皱里的初麻,在六七月的阳光下,展示着她绝美的身姿。曼妙可入梦,入得天下游子的梦里,我借时光的悠远,撷一段初麻的夏季风光,书写成山河可懂的诗歌。

雪山傲然挺立,俯视大山的沉默;绿色肆意生长,装饰大地的肌肤。我心向往之,将初麻的每一寸土地记入心尖。记忆深刻,故土严厚,我们相聚在一起,等待初麻露出笑容。

我愿做一只飞鸟,飞遍初麻,看尽初麻的朝霞、日出、晚霞、黄昏。我从其中飞越而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世界总需要有个地方来安放生命,否则这辈子都是处在迷茫当中的。

对于初麻,我最欣赏的季节便是流金七月和金黄十月。暂且说说七月的初麻吧,这时候油菜花还没有谢落,片片农田开满黄色的小花,向着天长,向着太阳笑,向着期盼收获的农民笑。油菜花很普通,几瓣黄色的花片,组成一朵极普通的花,这花朴实无华,仅一朵而言香气是幽幽若无的。但是当一大片可有可无的花连在一起时,天地为之惊艳,高原为之颤栗,香气不止扑鼻,而是深入心脾,深入灵魂。油菜花是有灵魂的花,她追求的不是争艳夺尊,她活着就是为了生命的意义——奉献。

除却油菜花,马兰花也是众山著名演员所眷顾的。同油菜花一样,马兰花也不是名贵的花种,但就是这么一种很普通的花,同样可以没有姿态而惊鸿一场。不说牡丹、水仙、玫瑰等家养之花,它们是在人的呵护下长出美丽花朵来的,而油菜花和马兰花不同,她们是众山著名演员眷顾的,也唯有她们才能点缀初麻的山水,点缀初麻人的心坎。一簇簇马兰花随处可见,白蓝底色的花娇小又秀美,但事实是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丝毫不输挺拔傲立的白杨树。

其实在初麻的大地,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油菜花和马兰花,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和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她们与油菜花和马兰花共同装饰着初麻的大地,共同滋润着初麻大地上人们的心。她们与初麻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农民深深匍匐于大地一样。写到这里,我发现初麻这片土地拥有一笔无价之宝,那就是初麻的特质——土地的特质、花的特质、人的特质、万物的特质!

魅力初麻,美丽初麻,我觉得还是生命里的初麻好。这片土地虽然贫瘠,但足以证明这片土地的不平凡,因为有油菜花和马兰花一样不平凡的花。我是从初麻出发,走向我认定的世界,我想一定也会回到初麻,因为我的归宿就在这里。我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大山培育了我的品格,只要依靠大山,我的心就非常踏实安全。

初麻处于四面环山之中,四面山脉犹如卧龙一般,忠实地与初麻这片土地为伴,见证四百年的桑海沧田,见证四百年的斗转星移。那四面山是我所有勇气的来源,是我心安的依靠,给我力量,给我匍匐大地的品质。突然感觉这就是平凡里的温馨,大地上最真实的感觉。

张弓射出团结箭

在初麻,几乎无人不谈箭,无人不喜箭,撒拉族射箭活动是一个传统。一直以来,周围的回族、藏族等民族与撒拉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四百年来各族间的射箭比赛一直没有中断。初麻撒拉族的射箭活动,其实也是延续民族传统的一种方式。从射箭活动中体现的是和平、团结、娱乐、纪念和荣誉。

比赛双方一对一,按既定顺序依次进行。射箭的队伍,以壮年为主力、稍年长者为精英,夹杂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支箭队往往会有一个头人,俗称“大宦”。这人一定要德高望重、众心所归、箭法出众、领导力强,这个人也可以说是整支箭队的核心。然后是第二个强势人物,俗称“二靶”,未来可能会是“大宦”的接班人,往往以接班人的标准培养。“二靶”之后就是“三靶”。既然有领先人物,也会有殿后英雄,这样一个团队才会平衡,才会有前途。殿后基本分为“后靶”和“靠靶”,这两个人就是一支箭队逆袭的希望,往往会出现戏剧性的情况。

撒拉族与藏族、回族的比赛,是通过头人协商,确定时间、地点。对于撒拉族来说,射箭是大事,特别受重视,会宰牛烹羊相待,也会邀至家中过夜,第二日再战。撒拉族首先邀请彼方来,准备好场地、饮食,这关乎荣誉、面子,不能不全力以赴。自四百年间,初麻撒拉族与周围的回族和藏族的射箭比赛中,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双方非常重视这种比赛,尽其所能保证赛事顺利、和平、圆满。撒拉族自古有“抓耳朵”(重名誉、荣誉)之说,所以办好一场圆满的赛事对他们来说是值得骄傲的。

射箭的场地是这样安排的:有两个靶子,一方是撒拉族的,一方是藏族或者回族的。两地相距80—100步之间,这个步数也是可以相调的。靶子用比较潮湿的土堆成,平面处先确定靶心。没有明确的一环至十环之分,积分也不是按照环数来计,而是约定俗成定八箭之数,这八箭分为子母:母五箭、子三箭。谁方先射满这八箭或者领先,即定为赢者。

靶子平面有图案:中间一点靶心,一点外有一个圆圈,圆圈之外便是其他图案,图案可以随便画,但必须符合最基本的一条:不破坏箭靶规则。制作箭靶平面,一般使用白色石头,比如易取材的白色石英石、木棍等。射箭的工具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是反曲弓,(撒拉语称“思尼合亚”,思尼合,指骨头;亚,弓。)箭是木头箭,由专业匠人制作而成。现在慢慢转变为复合弓,箭也一般为市面出售的混碳箭。

通常情况下,赛事会顺利进行,但也有意外,也就是出现戏剧性情况的时候。因为传统计数没有十环,只看箭离靶心远近,谁方近便谁方算数。如果一方的箭数遥遥领先另一方,但可是另一方偶然一箭也会让对方箭数全部失效,这种戏剧性的结果在箭场上最精彩。在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对方会采取一些措施,通过某些粗略的心理战术,让对方心溃,以致失败,这同战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初麻的撒拉族和回族一样会在弓上系绫绸,藏族会系上哈达,以示荣耀和重视。在正式开始之前和散场时,双方会混合跳箭舞,意思是和平、团结、友谊地开始或结束。

一碗拉面改乾坤

初麻乡的经济更多受到地理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沙尔洞、滩果等村庄因地处山顶,饮水困难,土地多为旱地,又破碎不平,基本上靠天吃饭,后来发展为拉面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初麻一村、二村土地平坦,灌溉方便,较之别处生活安稳。但在时代激荡变化的当下,这种依靠土地的方式,迟滞了两村村民外出的脚步,脱贫致富的速度明显赶不上其他村庄。

乡政府所在地扎西庄村和安关村等藏族村庄,过去主要依赖耕种和放牧。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家致富的路越来越宽,藏族群众也从原来的重土地轻外出、分季节打工逐渐转变为四季皆在外务工,对农耕和畜牧的依赖降低,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

这点在撒拉族、回族经济发展中亦如此,之前初麻一、二村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其中优质水浇地占绝大多数,因此撒拉族地区生活较为安稳,而相对于山头的回族村庄来说,土地贫瘠,水源缺乏,基本上为旱地,因此生活较为贫困。也正是这种原因,山头回族群众走出山门,走向城市的时间早,而初麻村的撒拉族群众依赖土地,外出务工和去内地开饭馆的时间比较晚。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各族群众开始寻求发家致富的新路子。大家纷纷走出山门,走向更为广阔的城市,走向更为遥远的草原、矿场、工厂。自第一碗牛肉面挣到钱后,化隆县的回族群众涌向神州大地,在大江南北竖起“化隆拉面”的牌子,成为当代中国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奇迹。初麻人没有错过这个时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跟随拉面发展大潮,在全国各地落下脚步,安下身子,用一碗碗拉面拉出了精彩的生活。

一碗不起眼的面,改变了初麻的山村面貌,改变了初麻人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在山窝里讨生活的初麻人,因为一碗面而华丽转身,走出山门,踏入城门,和城里人一样说话,一样地生活。这碗面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巨变,还影响着初麻人的思想,人们不再只依靠土地,民间戏称拉面让山里的农民“五子登科”: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看今天的初麻,处处透露出自信、向上的气质,一栋栋小别墅拔地而起,一家家新房雨后春笋般盖起,一辆辆新汽车开进村道。

一碗拉面,让初麻的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看到了实现小康生活的希望。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浩荡东风,初麻人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淳朴和拼搏,打开了一扇理想的大门,走向美好未来的脚步铿锵有力。

木铎代代传金声

近年来,初麻乡群众越来越注重教育。

目前,初麻乡有完全小学3所,幼教点5个。自从创办教育以来,初麻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初麻和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改革开放后,初麻教育得到了质的飞跃,培养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高校深造,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卫生、交通等领域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从初麻走出的撒拉族、藏族和回族学生,有不少考上了重点大学。2021年高考中,撒拉族学子马彪取得裸分642分(加少数民族20分后662分)的成绩,名列青海省理科第七,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录取,成为初麻历史上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初麻学子考入重点大学,除了清华大学,还有很多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学校,在省内外的重点高校畅游知识的海洋,撷取知识的果实,在知识的蓝天遨游,学成之后,回馈社会,反哺故乡。

社会的进步,最大的表现就是教育的普及,在初麻也是这样。从人们的话题中,就可以看出初麻人对于教育的态度。现在初麻人的话题转变了,从以前比谁家土地多,比谁家牛羊多,比谁家饭馆挣钱多,开始转变为比谁家学生多,比谁家孩子成绩好,比谁家孩子考入了好大学。以前,拉面经济开始成为一种浪潮时,初麻的一代人都被吸引了过去,很多孩子宁愿辍学也要去内地拉面馆里打工,坚持上学,能考上大学的,整个乡寥寥无几。这几年情况得到极大的转变,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辍学,还要转学到县城,在县城买房子,或者租房子供孩子上学读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只有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初麻乡近年来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从2021年开始,初麻乡初麻一村、初麻二村联合开展爱心捐赠助学活动,在两村村“两委”的主持下,通过村民微信群等发布信息,得到了村民、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三年来,为64名新大学生发放了21.4万元的爱心助学金,不但减轻了学子家庭的负担,也为准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教育课,让为社会服务和建设家乡的种子播撒在心头。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是回报最高的投资,拉面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而教育能改变数代人的命运,初麻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从把孩子送到拉面馆转变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幕幕令人欣喜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初麻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