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隆旅游 > 化隆风光
黄河臂弯里的牙什尕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3年12月12日    

□文/刘锦绣 图/杨春林

这是一个山与水互为镜像的地方;这是一个回族、汉族、藏族三个民族和谐共生的地方;这是一个析置、撤乡并镇、搬迁组成的新乡镇;这是一个成长于黄河臂弯里春天最先到达的地——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牙什尕镇。

多民族聚集的“年轻镇”

牙什尕镇,地处化隆县西南部,东与群科镇接壤,南临黄河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隔河相望,西与查甫藏族乡毗邻,北接扎巴镇。这里回族、汉族和藏族三个民族聚集,是黄河上游岸边最“年轻”的乡镇之一。

牙什尕镇因境内有牙什尕村而得名。“牙什尕”系藏语,意为上方村,也就是牙什尕村位于上多巴村上面的意思。牙什尕一带的村民包括回族在内的所有人都能讲流利的藏话。

牙什尕镇只有42岁。1981年从群科公社中划分牙什尕村等13个村委会成立牙什尕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牙什尕乡;1991年由于李家峡电站建设的需要,居住在雄先乡的原东南村村民搬迁至此,成立新村庄盘龙曲玛村;2001年因撤乡并镇,将原黑城乡的完干滩村、拉公么村、城车村、上滩村、宗尕堂村、沙拉沟村6个村委会划入牙什尕乡,并改为牙什尕镇;2018年底因撤李家峡管委会,将辖区内的黄河沿村划到牙什尕镇。至此,牙什尕辖区内共有21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

从扎巴(阿岱)高速分岔口一路下来到牙什尕辖区内,出了牙什尕高速路收费站,左拐是城车等6村的位置,右拐则是牙什尕镇最繁华的三岔路口。三岔路口分为三条路,一条通往尖扎县康杨镇,一条途经群科通往黄南州,还有一条通往扎巴镇。三岔路口交通便利,购物方便,也是离周边群众最近的购物处,并汇聚了各种修理铺、小卖铺、饭馆和肉铺。

每逢周六,牙什尕镇集贸市场热闹非凡,公路两边的停车场里车辆排成了长龙,嘈杂的声音和川流不息的人流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市场上各种食物和百货应有尽有。细说的话,这是盘龙曲玛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立足本村自身优势,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将公路旁闲置的集体所有地打造成集贸市场,以收取摊位卫生费的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累计收益达30余万元。集贸市场方便群众购买物美价廉的各种商品的同时,也为周边的村民做生意提供了便利,成为化隆县有名的集贸市场。

在做好集贸市场的同时,牙什尕镇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针对塘沙一村地域偏僻,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多为老人、儿童的实际,在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修建“幸福食堂”解决了本村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和儿童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

各村庄的村民,除去“拉面大军”,自力更生发展多种产业,还有各种手艺人。李家峡、尖扎、康杨和群科新区的半数理发店是牙什尕镇的年轻人经营的,还有经营各种修理铺、打字复印、服装店和小吃店的村民。

牙什尕镇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群众文化活动,使基层队伍活起来、文化场所热起来、群众百姓乐起来。每年入冬后,全镇的汉族和藏族群众,自发排练文艺节目,从学龄儿童到年长老人,从打工回来的妇女到放寒假回来的大中专院校学生,都投身到自导自演的文艺队伍中。

黄河岸边的“打卡点”

你一定听说过“听水湾”吧?从牙什尕三岔路口左转向前公路左侧,是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湾”的“听水湾”,与在盘山而上的盘龙曲玛村相互对望,一面是缓缓流淌的黄河水,一面是高坡之上的人家;一面是努力发家致富的村民,一面是悠闲散心的游客。

不知是谁将这片宁静的黄河水称为“听水湾”,但这温文尔雅又带着几分诗意的名字的确吸引了许多游客到这里游玩、烧烤和散步,到了春夏季,“听水湾”成了化隆县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看黄河边上五彩斑斓的各色鲜花,体验“听水湾”不一样的野炊生活,由“听水湾风情园”提供场所、桌凳、锅灶餐具,游人自己烹饪做饭。黄河边上的野炊虽没有户外众人动手拾柴生火、动手做饭的感受,但也贴近大自然,能体验到原生态生活的趣味。

想象一下,望着碧绿而又宁静的黄河水享受美食,是否很惬意?如果和爱人站在柳树下听水或自拍,是否感觉拥有了世间的全部美好?如果陪着牙牙学语的孩子在清粼粼的水边玩历经磨难的鹅卵石,是否会忘记心头所有的委屈和忧伤?

与“听水湾”相媲美的还有曲日玛卡村的黄河边。每到踏青时节,周边的群众以家族形式或三五知己带着锅碗瓢盆,带着各种食物和欢笑声在这里度过安静又开心的一天,甚至我看见有人带着太阳灶在这里野炊。远近是丹霞地貌的山,褐色的山体和绿油油的树木以及庄稼地组成了一幅安静的油画,画中还有几个安心感悟生活的人。这里远离城市的嘈杂,远离职场的忙碌,悠闲地喝茶赏景,开心地闲聊听歌,是一种繁忙生活的调节,也是一种全家合欢的幸福。

过去,人们想去曲日玛卡这些黄河边的村庄时,还有个不走弯弯曲曲山路的捷径,就是乘坐羊皮筏子。人们先乘坐三轮车到李家峡,然后在黄河边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才能到达曲日玛卡、塘沙一、塘沙二和塘沙三村。

皮筏子搁浅在水边,看不到撑筏人。随着一阵阵清脆的口哨声,一位老者戴着草帽不紧不慢地从河边的树林中走过来。这老者就是撑筏人,他把皮筏子推进浅水里,用一条一端有铁钩的长棍子钩住皮筏子,一人上了皮筏子,只见人在木板上摇晃,皮筏子在水面上摇摆。撑筏人紧忙喊:“蹲在中间,别晃!”随着木桨的划动,皮筏子顺着水流左摇右摆地前行到达岸边,上岸后沿着一条条陡峭的山路上去,到达想去的村庄。

现在村道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没有了乘坐羊皮筏子渡河的现象,却有几艘游艇载着游客在水面上欣赏黄河两岸的风景。黄河隔着牙什尕镇和尖扎县康杨镇,他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相互慰藉、相互欣赏,共同经历着风雨守护着“母亲河”,一起在和煦暖阳下茁壮成长。

游完了“听水湾”和曲日玛卡村的黄河边,一定要留意一下这里的“小微湿地”。沿着“听水湾”继续向左前行,看见路边的黄河水上修建着栈道、护栏,这里就是小微湿地,随时在欢迎八方游人的到来。

第一次看到小微湿地的牌子,是站在路边等人的无聊时间里。牙什尕小微湿地是青海首批正式通过省级认定的13处小微湿地之一。小微湿地是半年以上有水且水源稳定、面积在600平方米至8万平方米的湿地、水坑、湖畔等的称呼。牙什尕小微湿地总面积24.36公顷,现有维管束植物171种,湿地及周边区域稳定分布有28种冬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小微湿地发挥了“小湿地、大能量”的作用,成为乡村美起来、旅游热起来、农民富起来的主要载体。

搬迁来的“幸福村”

前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盘龙曲玛这个村名,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来历,便将它展开叙述。

盘龙曲玛村位于三岔路口旁的陡坡上,属于移民搬迁村。站在盘龙曲玛村的山顶上,可以看见“听水湾”碧绿的水面和倒映的树木,以及下多巴村的庄稼地和三岔路口的行人及车辆。

盘龙曲玛村是1991年由于李家峡电站建设的需要,居住在雄先乡的原东南村村民搬迁至此成立的新村庄,住着汉族、回族和藏族三个民族。老百姓称之为“破城台”,因村上一小段城墙而得名,城墙后来被村民整理土地时挖平了。

村民们刚搬迁来时,这里是没有庄廓,没有树木,也没有平整的土地,只有黄河边上突兀又连绵的一块高山。通向村里的村道弯弯曲曲,这也是“盘龙”的由来。勤劳质朴的村民只要看见空闲地竞相开垦和栽树,栽各种果树,也栽杨树和柳树。当年不见一棵树的荒凉地现在满目绿色,甚至村民们每年都需砍去阻挡视野和道路的杨树枝和榆树枝,才能让家家户户的小轿车和电动车在村道上畅通无阻。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盘龙曲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群众掏一点、村集体经济补一点”的方式开通了到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公交专线,免去了家长接送学生的“苦差事”,方便学生上学,也能让家长安心忙家庭经济发展。

从入村口的村道硬化到路两旁的防护栏都有了新面貌,每户配发了垃圾桶,接通了自来水,家家户户修建了统一模式的新房子——白色的墙、蓝色的铁大门、整齐的玻璃封闭、现浇房屋、院内种着朝气蓬勃的各种鲜花。村民的家庭情况都不错,不少人家在西宁、平安和群科新区买了楼房,大多数人家都有小轿车或电动车,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门前的太阳能灯发出明亮的光芒。除此,村里还修建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广场和学校。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月十五刚过不久,村里房前屋后可以看见粉嫩或白色的杏花了,埋在地里的韭菜冒出尖尖的脑袋。清明时节芫荽、生菜、油麦菜、菠菜倾尽所能装扮春色,将泥土的气息和春天的喜气一起早早带到村庄。到了炎热夏季,还没吃完各种时令蔬菜,各种水果已经开始闪亮登场,桃子、苹果、梨、核桃挂满了枝头。秋收后的田地也不似脑山地区的荒凉和空旷,葱、包菜、白菜、甘蓝以及用于饲养猪牛羊的各种草料还在努力生长。菜园里还有辣椒、西红柿、红萝卜、笋菜等,路边匍匐生长着的红的、黄的、淡蓝的、紫的以及不知名的小野花也在装扮着村庄。

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村民更注重精神生活,每到“三八”妇女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村民们自发组织在一起吃“大锅饭”,欢天喜地地嬉闹、商量村里的事物,凝聚着人心,陶冶着情操。农闲时三三两两的家庭一起聚餐,一起唱歌跳舞。到了冬季,文化活动室里人头攒动,下象棋、玩扑克、学舞蹈,女人们喝了几杯酒一次次地唱起了“娘家里我不去”,男人们开心地望着自家的婆姨在人群里嬉闹。不仅如此,村民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好多家庭聚在一起讨论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情况,每年都会送出去好几个大学生。村里的三个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民族习惯和信仰,很少发生矛盾。

勤劳致富的“种田人”

牙什尕镇地处黄河北岸,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春天气候温暖宜人,夏季湿润,秋冬时节也不会像高海拔地区那样寒风凛冽,生境条件相对较好。

元宵节刚过,村民开始忙碌起来,施肥、翻地、买化肥,新的一年劳作开始了。一周时间大家几乎忙完了春耕事宜,没几天休息时间,又忙着种蔬菜了。土地被分成许多小块,细细长长的小道可以通到每块地。几天后韭菜地里长出嫩黄色的新芽,细细的韭菜吃起来没有辣味,韭菜饺子时不时也上了餐桌。然后菠菜、尕油菜、甘蓝、笋子、辣椒、西红柿等各种时令蔬菜逐一成熟。

最先装扮村庄的是杏树,粉红的花瓣吐露着春的气息,早早带来春的问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紧跟着杏花的脚步送来芬芳。此时到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只见树下的葱、韭菜、青菜、菠菜和夏萝卜急匆匆地舒展腰肢,挑逗着人们的味蕾,正在开花的豌豆用桃红色的花瓣偷窥着来往的人们。

村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发家致富。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在家看孩子、种庄稼。

近年来,村民们一边种好庄稼守好“粮袋子”,一边发展各种经济经营“钱袋子”。牙什尕镇党委、政府以“夯实基础建设、壮大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群众增收致富”为主要目标,结合村情实际,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将塘沙一村闲置撂荒的土地成片化、规模化复耕复种,村致富带头人成立玉米种植合作社,打造“河畔玉米”种植基地,在耕、种、管、收、售等环节采用阶段性和全过程管理模式,确保技术有支撑,增收有保障。以“特色产业+消费帮扶”的方式支持和扶持蜜蜂养殖户,全镇现有蜂箱405个,年产蜂蜜约5500公斤、蜂王浆150公斤、花粉2500公斤、蜂蜡3300公斤,年产值约40万元。“庭院鸡”“庭院牛”“庭院羊”为庭院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大力推进“麦后复种+轮作倒茬”模式,全镇沿黄13村248公顷冬小麦收割后,群众抢抓农时,立即进行有机蔬菜等经济作物的二茬种植,做到应种尽种,使水浇地变成“致富田”“丰收田”。

今年九月,牙什尕镇党委、政府举办了以“庆丰收,迎国庆”为主题的牙什尕镇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暨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农产品展区,来自全镇21个村和6家企业、合作社展示了丰富的农产品,展示了化隆拉面技能,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牙什尕和牙什尕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