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隆旅游 > 化隆风光
扎巴:青沙山下花儿艳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3年11月28日    

□文/李俊红

“买上两个青海的老酸奶,打包上两斤青稞手抓,我们两个高高的青沙山上,好好就浪上一浪……”苹果妹妹的《浪青海》将青海美景和美食元素加入到了“花儿”唱词中,成为独属青海人“慢摇”的背景音乐,而唱词中的青沙山,便位于本期要介绍的乡镇。

位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西北部的扎巴镇,背靠雄伟的青沙山,与平安区古城回族乡接壤,东邻化隆县昂思多镇,西与盛产“金蛋蛋”高原特色马铃薯的查甫回族乡相连,南与“黄河第一镇”牙石尕镇相邻。

扎巴镇的地理位置在化隆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距离巴燕镇和群科镇均为30公里。这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与青海省府西宁市联系的咽喉要道,“张汶高速”穿境而过,省道202、省道203在镇政府所在地交汇。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化隆县三大古镇之一,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扎巴古城至今依然向人们诉述着沧桑往事;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当地群众聚集在青沙山顶,放声高歌,好不热闹;在青沙山南麓的一个名叫本康沟的小村里,村民借着党的惠民政策的春风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搞起了旅游业,引得人们纷纷前来;农闲时节,青沙山下的人们沉浸于一场光与影造就的戏曲演绎中,分享收获的喜悦之情。

扎巴古城 映承红色记忆

“扎巴”是藏语“扎什哇”的汉译音,其含义为“草甸”“水草丰茂”,由译音“扎什巴”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扎巴”。1950年沿旧制设扎巴乡,1958年设扎巴公社,2001年撤并扎巴、黑城两乡建镇,设立扎巴镇,下设1个社区,38个行政村。

扎巴辖区地形特点为北高南低,东西最大跨度为21千米,南北最大跨度为26千米,总面积为180.53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200多米。由于扎巴地处交通要道,因而自古以来扎巴便是马帮驼队的必经之地,再加上多地域多民族的交汇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现在的扎巴三村和四村的交界处,原扎巴公社旧址的对面是扎巴古城的遗址。据史料记载,扎巴古城建于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古城周长一百四十八丈(474米),高两丈两尺(7米),墙基宽一丈八尺(5.8米),顶宽九尺(2.9米)。城筑成于乾隆五年,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进行了重修。

1949年11月,土匪发动叛乱,他们纠集扎巴、德恒隆一带的残匪,包围新生红色政权四区(县域划分四个区,扎巴为第四区)所在地,切断电话线杀害接线员,危急情况下区委书记委托扎巴四村的张继业、魏成业、牛渊3人,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往三区向县政府报告险情,请求县大队支援。

3人不负众望,将土匪围攻四区政府的险情报告给县政府,县大队火速赶往扎巴解围。四区政府在书记史印亭的率领下,凭借扎巴古城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团结带领解放军、民兵和群众组织,誓死与古城共存亡。南门失守,他们临危不惧,妇女儿童齐上阵,用沙土和水及时将土匪点燃南门的熊熊大火扑灭,用木柜、土袋封住被土匪炸开的缺口。老八路曲殿华血染古城,用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誓言,践行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使命。

经过了一整夜的浴血奋战,四区十几名指战员与二百多个土匪周旋,打退土匪的一次次进攻。黎明时分,城内指战员和前来救援的县大队里应外合将土匪一举歼灭,保卫了新生政权,在化隆县史上写下红色的记忆。

六月十三 相约青沙山顶

不需要贴海报宣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扎巴镇附近四乡八邻,甚至是西宁还有外省群众自发地身着节日盛装,来到青沙山顶赴一场盛大的约会。

六月的青沙山,绿草如茵,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深邃翠绿。南北两坡的草地上到处都是缓缓流动的人潮,临时搭建的天幕、遮阳伞、旅行帐篷,犹如盛开的花朵,一簇簇一团团,色彩艳丽斑斓。山间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挑担的、推车的,各种特色小吃一应俱全,呼朋唤友声、小贩的叫卖声、喝酒猜拳声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

现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从几十年前生活温饱的最低标准吃饭只管“填坑不要好土”,到后来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大兴种养殖业、打造“一村一品”、扶植特色产业,使各村各户踏上了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扎巴镇各村经济迅速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因而,近几年各地兴起一股“浪山热”,农历六月十三青沙山的“俄博会”,演化成名副其实的“浪山会”,人们修心养性融入自然的“聚餐会”,放歌山野的花儿会。

夏日的青沙山,视野开阔风景秀丽,山野间绿草如织,红的、黄的、粉的、白的、紫的野花点缀在绿茸茸的草丛间,犹如夜幕上的星星,格外吸引人的目光。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望着蔚蓝的天空,伴随清风徐徐,吸一口花香浓郁的空气,陶醉在山野的怀抱中。

近年来,扎巴镇党委、政府花大力气整治自然环境,不定期发动群众前往村庄附近的山头、沟壑捡拾垃圾,积极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理念,让人们心中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现在的扎巴,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空更加蔚蓝,空气更加清新。

山里头有名的青沙山

大川里,

美不过青海的草原;

花儿里俊不过白牡丹,

人伙里,

好不过英俊的少年。

一曲曲“花儿”婉转动听,一声声“拉伊”富有穿透感,心灵深处的深情呼唤,让人欲罢不能。

非遗皮影 唱响时代旋律

皮影戏,作为大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之一,自从湟中、湟源最先传入扎巴镇双格达村、扎巴四村之后,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融合化隆独有的文化元素,开枝散叶广泛传播。

在物资和精神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皮影戏是人们奢求的精神大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批用牛皮雕刻制作皮影人物的工匠,他们侧身伏案,聚精会神飞刀走笔,用一柄锋利的雕刀勾勒心中早先设计好的人物形象。原本僵硬毫无生机的牛皮,经他们的尽心雕琢瞬间变成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将”“娇艳媚娘”……

双格达村的村民金文禄是非遗皮影雕刻传承人,从事皮影雕刻制作艺术近20年。现如今,他摇身一变,完成了由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到非遗传承人的华丽转身。

金文禄作为土生土长的扎巴人,凭借独特的艺术绝技,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继承和创新,自行创作了《水浒传》《红楼梦》中人物皮影群像,多次在省市民间艺术博览会展中获得大奖,他所创作的皮影人物深受当地群众和艺术收藏家们的喜爱。

与此同时,扎巴镇也产生了一批专门表演皮影戏的“影子匠”,他们凭借不足6平方米的幕布,用娴熟的手法,采用挑、抵、推、拉、抖、摇的表演技巧,通过光影变幻、动静结合,将人物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皮影剧团往往由一两个“影子匠”、助手和若干个负责吹拉弹奏敲打的乐队组成。

化隆县文体旅游局和扎巴镇党委、政府经过多年的深度挖掘,广泛调查研究,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成立了化隆县扎巴镇皮影艺术剧团,团员由双格达村和扎巴四村有艺术天赋的男女村民担任。

扎巴镇皮影艺术剧团成立后,经过化隆县文体旅游局文化产业办主任、皮影戏编导闪卫平的专业指导,很快完成了皮影演职人员的转业升级。他们精心创作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我们向前进》《再唱山歌给党听》等一批新编剧本。

农闲时节,由扎巴镇皮影艺术剧团担任的文艺宣传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学校工厂、企业车间,用皮影戏重温革命故事,用通俗易懂的唱法结合现代红色歌曲,使党的政策方针深入人心。唱、念、做、打更显功底,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有温度、有激情,更能引起基层群众的共鸣,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非遗之美,既在保护也在传承。在扎巴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扎巴镇皮影艺术剧团活跃在村社机关、学校、厂矿,积极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主动探索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绽放出迷人的色彩。

易地搬迁 村民住进楼房

走在繁华热闹的扎巴阿岱集镇西南部毗邻化隆县第三中学附近的街道,一座藏式特色的吉康小区和一座回族特色的落福小区映入眼帘。进入小区,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休闲广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处彰显着小区的人文底蕴。

谁能想到,在这样高档的小区中,居住的居民曾经是扎巴镇最贫穷的落乎藏村和东拉卡村的农民。这两个村子的共同特征是村民世代居住在山大沟深的山头上,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经济条件差、交通十分不便,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就医难、上学难、致富难、出行难、娶妻难、吃水难的问题。

2015年10月,省委办公厅派驻的“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先后进驻东拉卡村和落乎藏村。“如何引领贫穷的农民迅速脱贫”,成了这些从省城下沉到偏远山区的干部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里地处贫瘠的脑山,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是“滚死雀儿摔死蛇”的地方。地理条件差,依靠种养殖业显然没有多大的前景。以辛鹏为代表的先后两届“第一书记”,经多方调研和探讨,大胆提出了“易地搬迁”拔穷根、早致富的构想。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两座漂亮的新式小区在扎巴阿岱集镇拔地而起,两个村子近350户农民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楼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小区与最近的学校只隔一条马路,与镇卫生院距离不足200米。

本康沟村 畅游美丽田园

本康沟村,是青沙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也是扎巴镇原重点贫困村,全村112户447人,其中汉族257人,回族190人。属于纯脑山地区,土地贫瘠,种植结构简单,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2017年3月,青海省委派出第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原西宁市西川监狱副监狱长多杰冉丹成为本康沟村的“第一书记”。他舍弃优越的都市生活,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号召,背负简单的行李来到本康沟村,一头扎进偏远山村,投身精准扶贫的工作中。

在多杰冉丹的牵线搭桥下,省、市、县、镇各级政府齐头并进,多方联动,从42台缝纫机起家,逐步走上了一条“公司+农户+加工点”到“公司+农户+车间”与企业合作的道路。成立了本康沟村哈尼民族服饰加工厂,生产加工民族服饰,产品远销甘肃、马来西亚、沙特等地,从而有效地带动了扎巴镇特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经过详细科学论证和水质检验,依据本村“本康神泉”的深厚底蕴,在扎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开发建成“雪林花”牌矿泉水公司,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经过多年的宣传和打拼,逐步打开市场,现在的产品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外,本康沟村依托“三角城遗址”“本康神泉”“大肚山”“尕炕台”“缘山观景台”等自然景观,加上沿河岸修建的景观长廊、盘山木质栈桥、高空秋千、摩天轮、“空中漂流”水滑道,自然景观和现代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打造成集商贸、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山庄,日渐成为扎巴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每年的七八月份,山川田野间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草甸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扎巴镇党委、政府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大型的“群众文化艺术节暨花儿演唱会”,其中第三、四、五届在本康沟村游乐场盛大举行,特邀“花儿新秀”张成龙、“花儿金唱家”童守荣、“十大花儿王”才让卓玛、“苹果妹妹”等省内外歌唱家来此一展歌喉。

每当此时,四乡八邻的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汇聚于此,品尝民间特色小吃,聆听艺术家们带来极富穿透力的“花儿”,畅游在景色宜人的美丽田园,近距离体验丰富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