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党建之窗
【基层动态】化隆县:创举措破难题 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
来源:青海党建    时间:2023年10月09日    

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不清、日常教育管理存在“真空”、党员自身缺乏归属感……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近日,化隆县制定印发《化隆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着力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离家不离心”。




“报备+排查”常清点

确保人员不失联


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报备登记制度,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明确各乡镇党委组织委员为流动党员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每年组织开展流动党员摸排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定期联系及报告制度,村(社区)党组织指派专人负责,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微信视频聊天等方式,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流动党员专题会议。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要不定期地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活动等情况。建立党员流出地、流入地信息互通机制,利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党员管理”模块,建立起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库,明确管理责任人,定期维护更新党员信息,由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向流入地进行推送,及时纳入流入地党组织进行管理,确保党员流出不失联。




“线上+线下”抓教育

确保学习不脱节


畅通“线上”学习平台,依托化隆党建、微化隆及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定期发布党建工作动态、传播党建知识,方便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依托微信、腾讯视频等网络软件,建立流动党员学习平台,定期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学习内容,确保学习不脱节;鼓励引导流动党员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学习,定期通报学习积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丰富“线下”学习形式,制定《化隆县流动党员主题教育任务清单》,采取邮寄的方式,及时向流动党员寄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红色书籍,通过每季度一次思想汇报,了解掌握流动党员学习情况。同时,定期通报流动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参与组织生活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提醒,推动流动党员教育常态化。




“阵地+激励”强保障

确保服务不断档


建立流动党员“党建联盟”制度,充分发挥巴燕党群服务中心、群科党性教育基地作用,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学习培训、组织关系转接、子女入学和劳资纠纷等帮助,使两个基地成为流动党员党建业务交流阵地、党员教育培训阵地、生活便民服务阵地。紧盯春节、中秋、国庆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等重要时间节点,每年至少邀请一次创业成功、事业有成的流动党员交流致富经验,获取更多的招商引资信息,同时,分布在全国的45个驻外办和14个流动党支部依托微信公众号、拉面APP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开展政策宣传、帮助扶持、选树典型等活动,提振流动党员精气神。积极吸纳致富能力强、政治素质硬的优秀党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引导他们立足岗位、发挥作用、创新创业、回报家乡。